与权力对话

与权力对话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探究了权利与儒学之间的对话、博弈、互动与冲突。

内容简介

本书稿为“儒家政治哲学与政治文化论丛”第六册,除“导言”“结语”“后记”外,共6章。

本书稿旨在论证专制帝王与儒家学者、王权与儒教及其两种权力之间的对话、博弈、互动与冲突,共同地塑造了整个儒教中国的主要历史面貌与政治形态这一主题。

其中,尽管真正起支配作用的是专制帝王的政治权力,但儒家的政治文化信念和“软权力”却为专制帝王的政治权力及传统政治形态的演生与运行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价值信念支撑和思想文化环境。从而突显儒家政治文化要义,即儒家的政治性的、同时亦是道义性的人文价值信念和思想文化资源,为统治者的政治权力的正当行使及传统政治形态的演生与运行发挥着支撑或引领、构筑着基础或环境的历史作用。

作者简介

作者林存光,1966年生,山东济宁人,中国孔子研究院特聘专家,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主要从事中国政治思想史、孔子与儒学、儒教中国问题专题、儒家政治哲学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主要著作有《儒教中国的形成:早期儒学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历史上的孔子形象:政治与文化语境下的孔子和儒学》《孔子新论》《政治的境界:中国古典政治哲学研究》《“文明以止”: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与文明特质研究》等,合著或主编有《旷世大儒:孔子》(再版名《孔子评传》)、《儒家式政治文明及其现代转向》《先秦诸子政治哲学研究》《大爱无疆:墨子》《与权力对话:儒家政治文化》《中外巨人:孟子》《中国古典和谐政治理念与治国方略研究》《中国政治思想通史》(秦汉卷)等,发表论文100余篇。已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1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和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智库项目1项,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导言

一、古圣先王的故事

(一)远古帝王传说

(二)尧舜的禅让

(三)舜帝的孝悌

(四)大禹的治水

(五)汤武的革命

(六)周公的制礼作乐

(七)大同与小康

二、仁爱、礼义与政治

(一)修己与治人

(二)仁心与仁政

(三)君道与礼治

(四)何去何从:王道与霸道之争

(五)民惟邦本:政治的人民性维度

(六)内圣与外王

三、道与势之间

(一)治乱的循环:王朝政治的历史

(二)理想与现实之间:儒家化的政治角色期望

(三)儒教中国的文化政治理念

四、历史变革与政治斗争

(一)王莽改制

(二)东汉末清议与党锢之祸

(三)王安石变法

(四)东林党社运动

(五)晚清维新变法运动

(六)小结

五、政制与科举

(一)皇权与儒家教育

(二)历代选官制度

(三)科举制: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结语

后记

再版后记

与权力对话是2018年由玖壹合创出版,作者林存光。

得书感谢您对《与权力对话》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孝经与孝子故事 电子书
本书对《论语》一书分章节进行了注释、翻译,每节包括原文、注释、译文。书后还附录了歌曲《风雅依然》。
人生:思与诗 电子书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我的人生之路、思辨人生、诗意人生,全面展现了作者的一生及其对于人生、人性的各种思考。我的人生之路部分,展示了作者从儿时到晚年走过的路。思辨人生部分,展示了对于人生和人性的思考。诗意人生部分是作者写的二百多首诗,分为十五个篇章,“我的父亲与母亲”“我与老伴”“我与家人”“我与学生”“小城旧事”“思乡”“忆旧”“怀师友”“读书”“读庄子”“纪念毛泽东”“时事杂咏”“外出杂咏”“住院杂
儒学的形态与开展 电子书
本书涉及“儒学的形态”和“儒学的开展”两大议题,清晰展示了作者的哲学思考轨迹,即从“生活儒学”到“生生之学”。作者在思考儒学开展方向的过程中,逐渐转入对儒学形态的思考;而在对儒学形态的思考过程中,又发现了儒家“生生”理念。其认为,“生生”才是儒家思想的生命和源泉。作者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也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些促进儒学积极健康发展的主张。
生态批判与绿色乌托邦 电子书
本书立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潮流,研究作为整体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 电子书
本书从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TRIZ创新方法的教育与培训角度出发,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编排中又充分考虑了教学的特点,内容涉及科技创新与知识创新的重要概念、发明问题的传统方法、创新思维与技法、TRIZ创新方法基础、技术系统的进化、发明原理与应用、技术矛盾与矛盾矩阵、物理矛盾与分离方法、科学效应与应用、工业工程方法、精益生产与精益物流、六西格玛管理体系,以及6个内容丰富又实用的附录。本书各章都精心安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