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冯其庸先生口述,全景式记录九十四年风雨历程。
内容简介
本书以口述自传的形式,简明而生动地叙述了著名文史学家冯其庸先生九十多年来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和他所开辟的学术道路。冯先生出身贫寒,努力攻读,毕业于著名的无锡国专,后投笔从戎。
1949年以后,历经风云变幻,仍一意向学,不仅主持校订《红楼梦》而成一代红学大家,创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提出“大国学”新概念,更十赴新疆,三上帕米尔高原,又穿越米兰、罗布泊、楼兰、龙城、白龙堆、三陇沙入玉门关,查实了玄奘自于阗回归长安的最后路段。
他重视文献记载,重视地面遗迹的调查,重视地下发掘的新资料。三者互相印证,才作定论。这一颇有心得的学术路径在其口述自传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作者简介
作者冯其庸,名迟,字其庸,号宽堂。1924年生,江苏无锡人。1948年毕业于无锡国专。先后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等职。冯先生在中国文化史、古代文学史、戏曲史、艺术史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尤以《红楼梦》研究著名于世。著有《曹雪芹家世新考》《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汇校汇评》《石头记脂本研究》《论庚辰本》《梦边集》《漱石集》《秋风集》等二十馀种,并主编了《红楼梦》新校注本、《红楼梦大词典》、《中华艺术百科大辞典》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自序
一:童年记事
一 地地道道的农民
二 小学逢战乱,不忘读书,痴迷戏剧
三 鬼子进村了
四 初中的良师
五 南瓜充饥
六 老屋的变迁
二:求学之路
一 无锡工业专科学校
二 从诸健秋先生学画,从张潮象 顾钦伯先生学诗词
三 听阿炳演奏
四 失学回家,教书种地
五 无锡国专
六 初识地下党
七 上海无锡国专
八 无锡解放,参加解放军
九 无锡市第一女中任教
三:执教人民大学
一 初入京华
二 《历代文选》的编注
三 《中国文学史》的编写
四 我与红学前辈俞平伯先生
五 和平画店,初识许麐庐先生、黄永玉先生
六 暗中受诬
七 险成右派
四:历史剧争论和戏曲会演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戏曲会演
二 新编历史剧辩论
三 1963年全国传统戏曲的会演
四 1964年全国现代戏会演
五 《春草集》
六 中宣部写作组
七 我与郭沫若先生
五 三年大饥荒
一 回乡见闻
二 “四清”
三 考察古迹
六:独立乱流中
一 “文革”开始
二 “文革”中
三 陵君鉴和罪己诏
四 抄《红楼梦》
七:解散人民大学
一 江西干校
二 行走在天地间
三 解散人民大学
四 北京市委写作组
五 “天安门事件”,毛主席去世,“四人帮”垮台
八:《红楼梦》校订组
一 校订《红楼梦》
二 《论庚辰本》
三 《曹雪芹家世新考》
四 《石头记》脂本研究
五 李煦和曹家的败落
六 曹雪芹墓葬的发现
九:红楼梦研究所
一 红楼梦研究所的成立和《红楼梦学刊》的创办
二 中国红楼梦学会的成立
三 国际《红楼梦》研讨会
四 《红楼梦》校注本出版
五 列藏本《石头记》的回归
六 探访五庆堂曹家墓
十:《项羽不死于乌江考》及其他
一 《蒋鹿潭年谱考略》
二 吴梅村墓的重建
三 《项羽不死于乌江考》
四 姚迁事件
十一:调任中国艺术研究院
一 职称评审
二 我与刘海粟大师
三 我与百五寿星朱屺瞻老画家
四 我与紫砂大师顾景洲、高海庚、 周桂珍和徐秀棠
五 我与武侠小说大家金庸
六 和田青去德国
七 史华慈与《浮生六记》《红楼梦》的翻译
十二:《红楼梦》“三汇”
一 《红楼梦》论汇
二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汇校汇评》
三 《红楼梦》“史汇”
十三:《红楼梦大辞典》《八家评批红楼梦》红楼随谈
一 《红楼梦大辞典》
二 《八家评批红楼梦》
三 红楼随谈
十四:十赴西域,探寻玄奘取经之路
一 游天池和调查吉木萨尔
二 去古龟兹国经干沟古道
三 找到玄奘取经回国的明铁盖山口古道
四 到明铁盖山口立玄奘东归古道碑记
五 穿越罗布泊、楼兰,查证玄奘回长安的最后路段
十五:人大国学院和: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
一 国学院的创建
二 关于国学的概念问题
三 西域研究所的建立
四 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
十六:《瓜饭楼丛稿》和《瓜饭楼外集》
一 《瓜饭楼丛稿》
二 《瓜饭楼外集》
后记
风雨平生:冯其庸口述自传是201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冯其庸。
得书感谢您对《风雨平生:冯其庸口述自传》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