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第一辑)

中国道路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第一辑)

编辑推荐

本书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模式的关键词,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中国道路的关键词确立为研究对象。

内容简介

本书探讨了中华文明与马克思主义会通的缘由,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深刻而清晰地解释了中国的建设、发展与崛起。书中把中国历史的特点概括为:学习—创新型文明、大一统国家、先进性团体,提出这三者是中国历史的最根本线索,是中华民族雄踞世界数千年而不堕的根本原因。

书中论证了对立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会通的关键点,西欧的马克思主义由于受西方文明的影响,强调对立、斗争的一面;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第三期则在不忽视运动变化绝对性的前提下,重视事物统一、和谐的一面。所谓中国模式的真正秘密,归根结底是中华文明传统的现代表现。

作者简介

作者白钢,1977年3月生,浙江杭州人。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德国特里尔大学古希腊语文学(主专业)、拉丁语文学(副专业)、哲学(副专业)硕士,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印度-日耳曼历史比较语言学专业博士,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复旦大学思想史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著有:《Semitische Lehnwrter im Altgriechischen》(“古希腊语中的闪米特语外来词”),《大道之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主义》(合著),《天下为公:中国社会主义与漫长的21世纪》(合著),《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第一辑:中国道路与马克思主义》(合著),主编:《思想史研究第六辑:希腊与东方》。研究领域:历史比较语文学-语言学(以印欧语系与闪米特语系为重点)、古希腊史诗与抒情诗、早期希腊与西亚语言-文化关系、世界文明史、世界宗教史。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出版说明

论中国模式

一、中国模式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中华现代文明

三、推进中国道路、深化中国模式: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第三期的理论使命与战略任务

四、从国家富强到文明复兴

斗争、和谐与中道

一、冯友兰版本的“和谐哲学”及其疑难

二、儒家主张“仇必和而解”吗

三、“和”在辩证法上的意义与地位

四、“和”在儒学中的意义与地位

五、导“和”归“中”

论中华传统的根本特性

一、文明

二、国家

三、统治与教化

四、中华传统的现代转化

马克思主义研究与中国关怀

一、马克思主义研究在当代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

二、毛泽东和邓小平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中国情怀和中国主体意识

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要关怀历史上的中国、当下的中国和未来的中国

中国革命与中国现代文明建立答客问

一、中国在近代为什么落伍

二、革命与阶级斗争

三、思想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之首要问题

四、新中国如何继承中国道统

五、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

中国社会主义的文明观

一、现代资本主义文明之实质

二、中国社会主义的新型文明

文明国家与政党国家

一、何谓文明国家

二、政党国家的兴起

三、中国共产党与文明国家

人民共和与均衡政体

一、“名实之分”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循名责实

三、铁的必然性

四、《新民主主义论》的论证

五、均衡政体的政治现实性

六、人民共和:从和谐社会到均衡政体

理解邓小平:在后毛泽东时代坚持了“大中至正”之道

一、改革与革命

二、开放与自主

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中国道路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第一辑)是2015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丁耘。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道路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第一辑)》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你可能喜欢
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第1辑) 电子书

国内首份以评论为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集刊,由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本册是第1辑。
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第2辑) 电子书

国内首份以评论为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集刊,由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本册是第2辑。
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第3辑) 电子书

国内首份以评论为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集刊,由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本册是第3辑。
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总第1期) 电子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主办刊物,本册是总第1期。
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总第2期) 电子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主办刊物,本册是总第2期。
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总第3期) 电子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主办刊物,本册是总第3期。
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总第5期) 电子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主办刊物,本册是总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