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以晚清中国如何进入现代化的通路为主线,观察这一历程中政治、社会、文化的标志性事件和人物,分析历史事件不为大众所知的前因后果,揭示历史的多种可能。
内容简介
全书共分为三编,编为“回望百年”,回顾了晚清政治改革中改良与变革的互相博弈;第二编为“重建晚清历史细节”,重新分析了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晚清新政、辛亥革命、民国的建立等历史事件;第三编为“百年文化启蒙”,分析了新文化运动的得失经验。
作者简介
作者马勇,男,1956年1月生于安徽濉溪县。1973年入伍当兵,1977年至淮北煤矿当掘进工,1978年考入淮北煤炭技术学校,1979年考入安徽大学历史系,1983年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1986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同年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从事研究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99年晋升为研究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文明研究中心、安徽大学胡适研究中心等研究员,河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校教授,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言
第一编 回望百年
以改良反制革命
从维新到新政
君主专制与君主立宪
改良确实一度反制了革命
清末官制改革的启示
皇权边界
以责任政府为皇权分忧
错失良机
帝制的终结
一个新生阶级
体制认同中的抱怨与哀鸣
别了,皇上
共和关键
战争的最高境界
共和成了唯一出路
“黄袍加身”
中国革命的实现手段和主要途径
暗杀时代: 一个不得已的选择
暴动: 革命的主要方式
民变: 革命的背景与铺垫
民初乱源
清廷积重难返
关键人物赵凤昌
谁的临时政府
法统之争
近代中日交涉: 时机、教训及弥补
相互不信任缘起
老师与学生
日本的小计
近代东亚历史的转向
留给中国的精神遗产
日本胜利的理由
朝鲜因素
大变革时代: 缘起、动力及方向
本末与体用
维新与变法
新政、宪政与君宪
第二编 重建晚清历史细节
从历史因果链条中分析甲午战争失与得
地缘政治的调整
走向战争
何以失败
结局与影响
我们今天应该如何理解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起山东”
“不到三月遍地红”
所谓“宣战诏书”
历史性灾难
晚清新政为何走向反面
清廷的觉醒
从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
两个致命失误
从君主立宪到共和
辛亥革命并没有失败
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
问题确实是从外部输入的
孙中山对中国问题的分析
革命是无法告别的
民国建立: 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清廷为什么不妥协
民国是“谈出来”的
一个共赢的妥协方案
一战与中国: 一个历史节点
蝴蝶效应: 中日不同反应
重演十年前“局外中立”故事
《二十一条》提出
重建帝制的逻辑
澳门,现代中国的原点
发现东方
西方经验展示
开启现代中国
科举: 一项被误解的制度
群众举荐与组织考察相结合
分数面前人人平等
时移世易: 落后的原罪
第三编 百年文化启蒙
新文化运动的一条歧路: 改造国民性
冲决网罗
新民与旧民
启蒙真谛
文化的根本在政治——关于新文化运动方向选择的反省
“文化自信”还是“文化自卑”?
梁启超对科学的期望与失望
对现代科学的期望
破除“科学万能”的迷思
对玄学的期待
对科学的失望
启蒙在路上
回望:近代一百年是2021年由新星出版社出版,作者马勇。
得书感谢您对《回望:近代一百年》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