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社会意识形态批判理论

消费社会意识形态批判理论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消费社会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并提供启示。

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来分析和批判资本主义当代发展的一些新特征和新趋势,重点把握消费的当代凸显所带来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消费社会的时代境遇要求重新激活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并构建消费社会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本书分析了消费意识形态性形成的历史前提与时代条件,并把握其生成的内在逻辑。该题还分析了消费意识形态性的实施机制,主体机制及其社会效应,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消费意识形态性赖以形成的总体境遇进行批判,更加明晰地把握其基础和实质。消费社会意识形态特性的反思和批判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的问题域,并为反思和审视当今中国消费问题发生、发展的历史脉络及寻求该问题的解决之策提供思想启迪。

章节目录

封面

书名页

版权页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序言

目录

绪论

一 消费社会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提出

二 消费社会与意识形态概念辨析

三 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四 基本思路

第一章 消费意识形态特性形成的历史前提

第一节 现代消费的生产前提:资本生产机制的现代转型

第二节 现代消费的技术前提:大众媒介的兴起及其现代化

第二章 消费意识形态特性形成的内在逻辑

第一节 资本逻辑生成的内在机理及其社会效应

第二节 生产社会的拜物教批判与意识形态批判

第三节 消费社会拜物教观念形成的内在逻辑

第四节 消费社会的拜物教批判与意识形态批判

第三章 消费社会意识形态的运作机制

第一节 广告的话语机制与实施策略

第二节 大众媒介的特性与社会效应

第四章 消费社会意识形态与主体建构

第一节 意识形态与主体需要

第二节 意识形态与消费心理

第三节 意识形态与主体身份认同

第四节 意识形态与主体价值观念

第五节 意识形态与主体消费行为

第五章 消费社会意识形态的社会效应

第一节 社会发展动力机制的“转向”

第二节 多层次、多场域社会结构的形成

第三节 消费文化的兴起与社会秩序的变迁

第四节 社会状态的合法化佐证

第六章 消费社会意识形态性的总体批判

第一节 重新审视生产与消费

第二节 重新审视商品的价值结构

第三节 重新审视拜物现象的基础与实质

第七章 当今时代中国消费问题的现实考量

第一节 中国消费问题的发展逻辑与总体状况

第二节 中国消费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后记

消费社会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是2018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荣鑫。

得书感谢您对《消费社会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价值形式、国家衍生与批判理论:德国新马克思阅读运动研究 电子书
在当代思想史的地图上,多条线索都指向了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联邦德国的一个理论运动,这就是由阿多诺的弟子巴克豪斯和莱希尔特等人开拓的“新马克思阅读”(DieNeueMarx-Lektüre)运动。新马克思阅读这一理论运动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法兰克福学派的孕育中破茧而出,其主要理论研究对象,就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特别是价值形式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对资产阶级国家研究的“
生态批判与绿色乌托邦 电子书
本书立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潮流,研究作为整体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现代形而上学批判 电子书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在对形而上学演变史的疏解基础上,对现代形而上学各种表征进行系统阐述,揭示其生成的动力系统,对现代形而上学的哲学命运进行总体勾画。
“精神分析+马克思”理论运动的当代效应——齐泽克意识形态批判研究 电子书
在西方激进理论界,齐泽克以“拉康+马克思”的理论模型“暴得大名”。本书的主题之一就是围绕“精神分析历史化”的理论构建,探索齐泽克建立于精神分析基础上的意识形态批判的真实底色,即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所开辟的资本主义批判的新“战场”:对于建立于特定历史形式上的,被建构的形式本身之压抑性的批判。《快感大转移》是齐泽克坦诚其法兰克福学派精神分析理论逻辑底色的文本;因此,以这本书作为分析的入口再合适不过了,
现象学入门:胡塞尔的认识批判 电子书
现象学是学派,是流派,也是现象学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