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部研究古代乐府歌辞文献、特点的研究性专著。
内容简介
本稿为研究乐府歌辞的学术性专著。作者立足于文献史料的基础上,从专业的角度对乐府歌辞体制进行了深入的考据和探索。作者运用目录研究法、相近事物比较法、分类统计法和表格法等多种方法对乐府民歌进行了研究,这些看法,为更大范围的歌辞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参照。
作者简介
作者崔炼农,1962年生,湖南南县人,文学博士。2004年入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现为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古代政治传播与宗教传播;中国古代音乐文献学与音乐文学。已在《中国音乐学》《文学遗产》《文史》《北京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序
第一章 歌辞记录的文献考察
第一节 官私目录中的歌辞著录
第二节 先秦文献中的韵语遗存
一 先秦韵语短章与歌辞的关系
二 歌辞记录的文本特征
三 结论
第三节 先唐正史乐志中的乐章叙录
《史记·乐书》
《汉书·礼乐志》
《宋书·乐志》
《南齐书·乐志》
《魏书·乐志》
《晋书·乐志》
《隋书·音乐志》
结语
第四节 古代乐谱中的辞乐合钞
一 先唐乐谱与歌辞记录
二 唐宋乐谱中的歌辞记录
三 元明清乐谱中的歌辞记录
四 古代琴谱中的歌辞记录
五 小结
第五节 歌辞记录与配乐歌辞的判定
一 歌辞记录方式直接影响对歌辞和配乐歌辞的准确判定
二 配乐歌辞判定的文本依据和指标
第二章 歌辞性质的文本考证
第一节 配乐歌辞与拟作的文献扫描
一 智匠《古今乐录》对配乐歌辞的描述
二 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对“本章”与拟作的描述
三 《乐府诗集》配乐歌辞与拟作的编配
第二节 配乐歌辞与拟作的文本比较
一 鼓吹歌辞
二 相和歌辞
三 杂曲歌辞
四 拟作总论
第三节 声辞杂写:《巾舞歌诗》
一 《巾舞歌诗》不是歌舞剧“脚本”
二 声辞杂写与“不可晓解”
三 《巾舞歌诗》分解一说
第四节 长篇叙事:《孔雀东南飞》
一 从文学史女性题材的角度考察
二 从作品文句的可能来源考察
三 从叙事诗类型比较的角度考察
四 结论
第三章 歌辞体制的类例分析
第一节 体式:三句体歌辞及其曲式
三句体歌辞源流考辨
几种特殊的三句体歌辞
三句体歌辞文本所反映的曲式结构
第二节 结构:《江南弄》和声的位置
一 “三洲韵”在梁曲《江南弄》中的作用
二 关于“和声”在梁曲《江南弄》中的位置
三 和声位置的确定不构成对《江南弄》译谱价值的否定
第三节 句式:顶真式叠句及其功用
一 《诗经》中的顶真式叠句
二 顶真式叠句在汉魏以后的使用情况
三 顶真式叠句与顶真、叠句在功用上的区别
四 顶真式叠句与《江南弄》的结构特点
第四章 音乐术语丛考
第一节 “乱”之源流
一 《关雎》之“乱”
二 《楚辞》之“乱”
三 大曲之“乱”
第二节 “解”与“解曲”
一 曲之分“解”
二 关于“解曲”
第三节 “变曲”和“六变”
一 吴声“六变”与雅乐“六变”无关
二 吴声歌曲与“六变诸曲”
三 《子夜歌》系列:《子夜变歌》两个送声
四 《懊侬歌》系列:《读曲歌》不对称赓和
五 六变诸曲皆因事制歌
六 结论和推想
第四节 《乐府诗集》“本辞”
一 《乐府诗集》乐奏辞与“本辞”的分判
二 乐奏辞与“本辞”的文本校勘分析
三 关于“本辞”
第五章 歌辞文献辨疑
第一节 《玉台新咏》赵均刻本为宋本之遗
赵均刻本的编目实况
赵均刻本独有的编目体例
宋本之遗和徐陵旧本原貌
冯班抄本及冯氏校定本
赵均刻本乃目前唯一可靠的覆宋本
第二节 《玉台新咏》不是歌辞总集
一 作品性质构成:徒诗是主体,歌辞拟作亦被视为徒诗
二 歌辞记录方式:配乐痕迹全被清除,乐府变成“诗”文本
三 作品编排体例:以作家作品为中心,乐府歌辞不过是“杂诗”之一种
四 编撰目的和宗旨:本意不在度曲,目阅口诵仅供诸姬把玩
附录
第一节 《玉台新咏》赵均刻本序跋新解
一 重新解读“陈玉父跋”
二 从赵均跋看其校改整齐之失
第二节 《玉台新咏》赵均刻本评语集汇
主要参考书目
跋
乐府歌辞述论是2017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崔炼农。
得书感谢您对《乐府歌辞述论》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