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研究分析战后日本对“美国”的接纳情况。
内容简介
在东亚地区,日本长期稳定的亲美意识格外引人注目。这不仅源于日美安保体制、自民党的长期执政以及经济的快速增长,更与日本民众对美国的多重认知有关。美国对于日本战后社会大众而言,既是解放者又是征服者,既是欲望的对象也是恐惧的源头。
尽管经历了1960年代反基地斗争、安保斗争以及日美经济摩擦,大多数日本人依然认为战后经济的繁荣归功于美国的庇护,美国的社会富足是日本发展的理想模式。这种背景下,日本逐渐忘却与亚洲的联系,通过“拥抱”美国来寻找新的自我认同。
本书从社会文化研究和媒体研究的角度,深入探讨了自19世纪“黑船来航”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在日本社会中的形象变迁。从幕末到明治大正时期的理想化憧憬,到帝国主义阶段将其视为敌国,再到占领期及之后的复杂情感,这些变化也折射出了日本政治、社会、经济和国际关系的演变。
作者指出了二战时日本帝国主义与战后美国在亚洲影响力的历史连续性,强调战后日本与美国的“拥抱”关系既是美国霸权体系的产物,也与日本大众对自我认同的构建紧密相连,并认为日本应超越“亲美”与“反美”的对立框架探索自身的主体性,深刻反思与亚洲、历史以及多元复合自我的关系。
作者简介
作者吉见俊哉,1957年出生于东京都。著名社会学家,东京大学教授、副校长。研究领域为都市论、文化社会学。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章 战后的日本是亲美社会?
一 日益高涨的反美浪潮
作为“反美”之体现的“9·11”
倾向于“反美”的世界
二 “亲美”日本的历史谱系
日本异样的亲美意识
战后日本的繁荣得益于美国的庇护?
三 多重视角下的美国
拥抱帝国的视角
作为他者的美国主义
第一章 作为近代性的美国:“自由圣地”与“鬼畜美英”
一 美国驾着黑船而来
漂流民眼中的美国
提督的肖像
美国与自由民权思想
二 对“自由之国”的憧憬与挫折
基督教与美国的“自由”
永井荷风与有岛武郎的美国体验
作为“异托邦”的美国
三 如今“非美国”的日本在哪里?
“大正民主”与“美国”
浅草歌剧与美国的大众文化
美式都会主义的泛滥
《痴人之爱》中的美国主义
四 “鬼畜美英”与美国的诱惑
被美国所持续吸引的日本
日美视线的不对等
作为他者的近代性
第二章 作为占领军的“美国”
一 麦帅到来
麦克阿瑟降临厚木
扶梯上的亮相徒劳无功?
麦克阿瑟与天皇会见的照片
会见的照片是“战败”的象征?
麦帅的紧张、天皇的迷茫
二 “占领”的消去与“人间天皇”的出现
消失于媒体的麦克阿瑟
占领期间的审查体制——总体战体制的延续
“审查”的审查与“占领”的消失
三 元帅、“人间天皇”、伪天皇
致麦克阿瑟元帅的信
迎接天皇巡幸的人们
伪天皇的出现
《真相》中的天皇形象
四 谁让她们成了这样?
占领的暴力、女人的身体
RAA与政府公认的占领军慰安妇
潘潘女郎的美国主义以及男子气概的重构
第三章 美军基地与湘南男孩
一 从基地渗透出来的“美国”
从日军基地到美军基地
占领军与战后的歌谣文化
基地文化在冲绳的延续
二 从基地街到潮流街
美军占领下的银座、六本木和原宿
六本木、麻布的“占领”记忆
原宿,从基地到电台
三 基地里的美国、沙滩上的美国
首都周边美军接收地的分布
作为基地县的神奈川和湘南海岸
横须贺的性交易与爵士乐
对美式海滩的向往
四 1950年代日本的“反基地”与“基地依存”
“美国”的分裂
反对美军基地的农民们
地方史中的美军基地
《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与“基地街”的反转
第四章 居家中的“美国”
一 令人憧憬的美式生活
美军住宅中的“美国”
《白朗黛》中富有的住宅空间
从《白朗黛》到美国电视剧
二 电视进入千家万户
街头电视与力道山的摔跤
文化表现的多重性与美国
力道山神话的终结以及电视的“去摔跤化”
美智子的笑容与客厅的观众
三 家用电器化,太太扮主角
家庭空间里的“三种神器”
是谁,又是在何时购买了电视机?
从“摩登女郎”到“全职太太”
作为家庭电气化、民主化“主体”的“主妇”
四 骄傲自豪,“日本制造”
美国视角下的“日本技术”
家电领域中“和风”的形成
家居中“和风”的创造
终章 超越亲美:战后民族主义的无意识
一 冷战与反美民族主义:从朝鲜战争到反基地斗争
朝鲜战争与战斗的反美主义
以“反基地”为宗旨的反美
二 来自反越战运动的追问
作为民族主义的反美
作为转折点的“越平联”
鹤见良行的实践
三 外在的美国、内在的美国
两种层面上对美国的内化
“亲美”与“反美”消失之时
后记
亲美与反美:战后日本的政治无意识是2024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作者[日] 吉见俊哉。
得书感谢您对《亲美与反美:战后日本的政治无意识》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