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部系统论述地区行署沿革的著作,具有学术价值和改革借鉴意义。
内容简介
“地区行署”是1978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的一项重要地方政治制度。本书将历史学与政治学、行政学研究紧密结合,将理论分析与实证探究紧密结合,系统、完整地论述了这一制度的沿革,厘清了地区党政群各系统的组织机构与职能。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府行政具有延续性和统一性,这部著作通过对地区行署各项相关制度的研究,也透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政府在行政决策执行、监督检查、公文传递处理、人事管理和财政财务等方面的运作机制。概言之,这部著作不仅具有推进中国地方政治制度史和当代中国史研究的学术价值,也可为当前的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提供重要的历史和理论借鉴。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
绪论
一 相关概念界定
(一)地区行署制度
(二)地区行署制度的相关概念
二 地区行署制度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为当前的地方行政层级改革提供重要的历史和理论借鉴
(二)透视新时期的行政运作机制,为当前地方政府职能与结构的完善提供历史借鉴
(三)为全面厘清和系统记录新时期的地方制度所不可或缺
三 地区行署制度的相关研究状况述评
(一)学术研究
(二)对策性研究
四 地区行署制度的基本内容与创新点
五 主要参考文献资料
第一章 地区行署制度的历史渊源
一 中央派出政府制度的渊源(公元前106年至元朝建立)
(一)汉代的部州制(公元前106~188年)
(二)唐代的道制(627~785年)
(三)宋代的路制(997~1279年)
(四)元代的行省制(?~1287年)
(五)明代的督抚制(1486~1616年)
二 省级派出政府制度的渊源(元朝中后期至1912年)
(一)元代的宣慰司道制(元中后期~1368年)
(二)明代的守、巡道制(永乐年间~1644年)
(三)清代的道(员)制(1644~1911年)
(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制度(1932~1949年)
(五)专区专署制度(1949~1966年)
三 古代派出政府避免实化的历史镜鉴
(一)制衡与分散权力的行使主体
(二)约束与限定权力的运作形式和范围
第二章 地区行署制度的建立与三次撤销改革
一 1978~1981年地区行署制度的建立
(一)地区行署制度暂时替代地区革命委员会制度
(二)撤销地区行署动意于1986年后
二 1982~1985年第一次地区行署制度撤销改革
(一)中央规制:经济发达地区进行地市合并试点
(二)地方实施:1983年是三次撤地最多的一年
三 1993~1998年第二次地区行署制度撤销改革
(一)中央规制:合并与地级市同城的14个地区
(二)地方实施:地区与县级市同时撤销后新建地级市占近六成
四 1999~2018年第三次地区行署制度撤销改革
(一)中央规制:8省暂留,“其余地区建制”撤销
(二)地方实施:地区与县级市升格后合并占九成以上
五 新时期政治发展逻辑下地区行署制度的递嬗
(一)地区行署制度因提高政府效能和行政体制改革而不断式微
(二)地区行署的撤销以与1个升格后地级市合并为主体在平稳有序中推进
(三)地区行署制度改革折射了改革开放的曲折历程
第三章 地区的组织机构与编制
一 中央对地区的机构与编制规定
(一)行署专员、地委书记:规制为3人,专员实有5~10人、书记实有5人左右
(二)1982~1985年第一次地区机构改革:机构20~27个、总编制可略超过300人
(三)1993~1998年第二次地区机构改革:地区机构30个左右、总编制500~900人
(四)群众团体和人大、政协
二 不呈正相关的地区机构改革付出与结果
(一)各地区均耗时费力地进行了两次地区机构改革
(二)地区机构及编制总是精简后明显反弹,行署首当其冲
(三)行署超出派出政府的结构(模式)
三 地区机构改革结果与中央规制存在差距的原因
(一)现实(表层)原因:无效动作、配套不到位、特有困难
(二)历史(深层)逻辑:组织法缺失、惯性、旧体制根本影响
第四章 地区行署的职能
一 中央规制:总体职权和单项权力限定
(一)总体职权:督导检查四条
(二)四个单项权力限定
(三)管理幅度:合并或调小
二 地方实践:多数地区行署职权突破中央限定
(一)大多数地区行署具有包括企事业管理权、县级主要经济指标制定权在内的财政权
(二)地区行署基本执行中央规定的仅审批行署二级机构和县府机构
(三)多数地区行署具有本地区机构和县府科级及以上人员甚至县长的人事任免权
(四)大多数地区始终具有辖市权
(五)管理幅度并未按规制明显缩小
三 地区行署超出规定职能的历史与现实逻辑
(一)历史逻辑
(二)现实逻辑
四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职能改革与演变的地区透视
(一)各级政府权限从无区分到有初步界定
(二)政府管理理念或价值取向从集权型、全能型到政府与地方二元型、服务型
第五章 地区行署的运作机制
一 行署的决策中枢
(一)专员
(二)行署秘书长
(三)行署办公室或秘书处
二 行署的决策与实施机制
(一)会议制度
(二)请示报告制度
(三)公文制度
三 行署的监督机制
(一)内部监督:行署监察局、地区人大
(二)外部监督:人民来信来访来电
第六章 地区(行署)的财务和“财政”
一 地区(行署)的财务:经费标准与来源
(一)经费项目及标准
(二)经费预算包干制
二 多数地区(行署)的一级财政表现及收支结构
(一)多数地区行署仍然是一级财政
(二)以税收为主的地区“财政”收入结构
(三)以经济建设费和科教文卫事业费为主的地区“财政”支出结构
三 地区(行署)的财务、“财政”特点
(一)一些地区大多数年度靠上级补助生存
(二)行政管理费持续递增
(三)行政管理费超支原因为地区机构庞大、人为浪费、行政效率低、财政制度缺陷
四 地区(行署)“财政”的国家与社会关系透视
第七章 地区行署的人事
一 新陈代谢:任免、管理、学习、退休
(一)专员的任免与管理
(二)在职学习与脱产轮训
(三)干部交流制度
(四)退职与离、退休
二 激励约束:考察、考核、奖惩
(一)考察
(二)考核
(三)奖惩
三 保障:薪资与福利
(一)工资
(二)福利
四 专员的任职实况
(一)任期与任职年龄
(二)性别与所属民族
(三)文化程度
第八章 地区行署制度的利弊得失与发展趋势
一 有利于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发挥了一级政府的作用
(一)理论上符合完善行政体制、改善省县之间地方管理的需要
(二)实践上曾发挥了一级政府的作用,是行政链条上的重要一环
二 存在增加成本、降低效率的弊端
(一)多增一级机构,加大了行政成本和财政负担
(二)地区行署与同城的市县存在矛盾,降低了行政效率
三 客观认识地区行署制度的弊端
(一)地区行署制度设计缺乏应有配置
(二)类似弊端早于地区行署制度而存在
(三)相关弊端并未随着地区的撤销而消失
(四)相关弊端是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发展不相适应的结果
四 发展趋势
(一)行政层级与行政效率的矛盾
(二)条块体制下对块的倚重
附录 1949~2018年各省专区、地区数量历年统计
参考文献
一 资料
二 著作
三 论文
地区行署制度研究(1978—2002)是2020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侯桂红。
得书感谢您对《地区行署制度研究(1978—2002)》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