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解释学与新仁学:仁学与现代人文科学的关系论

论语解释学与新仁学:仁学与现代人文科学的关系论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60年学术研究成果,对《论语》仁学思想的新认识。

内容简介

《<论语>解释学与新仁学(套装共2册)》包括《《论语》解释学与新仁学·上卷》、《《论语》解释学与新仁学·下卷》共2册。

《论语》作为几千年来人类精神文明史上一部重要的现世人本主义方向的民族伦理信仰经典,因其内具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精神,在全球化的今日显示出了一种与现代科学精神和人道主义充分一致的思想倾向。

作者基于60余年来有关中西人文学术及理论研究的总结与体验,在历代学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现代历史解释学和欧陆符号学等方法论,对《论语》的仁学思想的原始意义和现代意义做了全新的阐释,并特别指出《论语》仁学思想应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文科学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伦理认识论前提之一。

作者简介

作者李幼蒸,1936年11月11日生于北平。现为旅美独立学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文明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2000年至今),国际符号学学会(IASS)副会长(2004-2014)。曾任职中国社科院哲学所(1978-1995)、德国鲁尔大学哲学所客座研究员(1990-1997)、法国高等社科院(EHESS)短期访问教授(1990)。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言

第一部分 导论:《论语》研究背景概述

一、《论语》与仁学产生的历史环境

1.传统思想与现代理解间的语言沟通问题

2.古代道德意识的产生

3.仁学思想的划时代出现

4.仁学、法家、儒家、儒教

5.《论语》与仁学

二、《论语》与仁学伦理学的构成特点

1.原始仁学之构成及性质

2.《论语》指令句的文本呈现方式

3.仁学精神在文化学术史上的功能及表现

4.仁学精神及其历史延存的儒教环境

5.《论语》“作者”之身份及其“写作”过程

6.《论语》中常见的重要语词释义综述

三、《论语》与仁学伦理学

1.仁学伦理学简述

2.仁学之“学”的双功能:认知与信仰

3.仁学实践论的双朝向性:向善与对恶

4.仁学内实践(三达德关系的结构)与其对象分阶

四、儒教历史上的仁学

1.儒教与仁学的互动关系

2.儒学与仁学在历史现实中的“生存混同”与在文化学术上的“功能分离”

五、历史现实环境与仁学精神实践

六、古典仁学与新仁学:回顾与展望

1.原始仁学的永恒历史存在及其新时代的学术外实践

2.新仁学实践的时代困境

3.新仁学前景之展望

第二部分 《论语》章句解释及时代意义阐释(上)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第三部分 《论语》章句解释及时代意义阐释(下)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附录1 《论语》《孟子》语录

附录2 《论语》文本考证研究资料摘选

部分参考资料选目

论语解释学与新仁学:仁学与现代人文科学的关系论是2018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李幼蒸。

得书感谢您对《论语解释学与新仁学:仁学与现代人文科学的关系论》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论语误解勘正 电子书
本书以《论语》自然篇章为序,先列出有误解的《论语》原文,继而列出古今误例,然后做出有理有据的勘正。勘正时,主要采取训诂法、文献互证法等,以强有力的训释和文献依据来纠正误解,确定其正解。
中国现代文学史料批判的理论与方法 电子书
本书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第一部从“史料批判”角度讨论现代文学史料的论著。
论语导读(修订版) 电子书
《论语》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形式,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黎千驹教授的《论语解读》,原文以杨伯峻《论语译注》为底本,对诸家注释择善而从,加之自己之思考,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引导人们汲取《论语》智慧,感悟人生哲理,提升行政能力,构建和谐社会。
近代以来《论语》注疏辨正 电子书
本书致力于深入考察、系统辨正近代以来的《论语》注疏,探究具有代表性注家对“依篇疏解”“就章迻译”两大新体例的研究实践,斟酌他们对《论语》注疏史遗留下来的疑难章句之精义的辩诘,以及对若干学界已有定见章句之新义的诠解,省察其对隐贯于全书的孔子之“道”的阐释,并力求勾勒出一百多年来《论语》注疏的嬗变过程。最后,本书试图就新时期《论语》注疏的现代之路略陈管见。
生态伦理的现实反思与终极关切:乌托邦视角下人与自然伦理关系建构研究 电子书
人类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历史转型过程中,而作为新的道德启蒙,生态伦理建构以生态意识为先导,人与自然伦理关系为核心的道德体系,推动和促进文明的内在转型。然而,这种基于生态考量的伦理思想,却遭遇到现代伦理话语的理论指责和实践难题,陷入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之间如何选择的“两难处境”。走出“两难处境”,探寻生态伦理的整合价值,除了从传统文化和后现代主义中探寻思想资源,还应该直面现代社会,以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