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60年学术研究成果,对《论语》仁学思想的新认识。
内容简介
《<论语>解释学与新仁学(套装共2册)》包括《《论语》解释学与新仁学·上卷》、《《论语》解释学与新仁学·下卷》共2册。
《论语》作为几千年来人类精神文明史上一部重要的现世人本主义方向的民族伦理信仰经典,因其内具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精神,在全球化的今日显示出了一种与现代科学精神和人道主义充分一致的思想倾向。
作者基于60余年来有关中西人文学术及理论研究的总结与体验,在历代学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现代历史解释学和欧陆符号学等方法论,对《论语》的仁学思想的原始意义和现代意义做了全新的阐释,并特别指出《论语》仁学思想应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文科学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伦理认识论前提之一。
作者简介
作者李幼蒸,1936年11月11日生于北平。现为旅美独立学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文明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2000年至今),国际符号学学会(IASS)副会长(2004-2014)。曾任职中国社科院哲学所(1978-1995)、德国鲁尔大学哲学所客座研究员(1990-1997)、法国高等社科院(EHESS)短期访问教授(1990)。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言
第一部分 导论:《论语》研究背景概述
一、《论语》与仁学产生的历史环境
1.传统思想与现代理解间的语言沟通问题
2.古代道德意识的产生
3.仁学思想的划时代出现
4.仁学、法家、儒家、儒教
5.《论语》与仁学
二、《论语》与仁学伦理学的构成特点
1.原始仁学之构成及性质
2.《论语》指令句的文本呈现方式
3.仁学精神在文化学术史上的功能及表现
4.仁学精神及其历史延存的儒教环境
5.《论语》“作者”之身份及其“写作”过程
6.《论语》中常见的重要语词释义综述
三、《论语》与仁学伦理学
1.仁学伦理学简述
2.仁学之“学”的双功能:认知与信仰
3.仁学实践论的双朝向性:向善与对恶
4.仁学内实践(三达德关系的结构)与其对象分阶
四、儒教历史上的仁学
1.儒教与仁学的互动关系
2.儒学与仁学在历史现实中的“生存混同”与在文化学术上的“功能分离”
五、历史现实环境与仁学精神实践
六、古典仁学与新仁学:回顾与展望
1.原始仁学的永恒历史存在及其新时代的学术外实践
2.新仁学实践的时代困境
3.新仁学前景之展望
第二部分 《论语》章句解释及时代意义阐释(上)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第三部分 《论语》章句解释及时代意义阐释(下)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附录1 《论语》《孟子》语录
附录2 《论语》文本考证研究资料摘选
部分参考资料选目
论语解释学与新仁学:仁学与现代人文科学的关系论是2018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李幼蒸。
得书感谢您对《论语解释学与新仁学:仁学与现代人文科学的关系论》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