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本刊主要以中国古代法律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收录海内外学界相关主题的原创性学术论文、书评与研究综述等,是中国学术界专享以中国古代法律文献为研究对象的学术刊物。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为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所刊,1999年创刊,2011年改为年刊,本刊为第八辑,共收录中外学者有关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的研究论文等共20篇。
本刊密切追踪学术前沿、努力展示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的最新成果,所刊发的文章以研究视野开阔、学术底蕴深厚、文献考订缜密等特点为中外学术界所关注。
作者简介
编者徐世虹,历史学博士,现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7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1989年至1991年留学于日本关西大学大学院,2004年于日本皇学馆大学文学部取得博士学位。1979年至1984年北京政法学院教师,1984年至今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讲师、副教授、教授,1996年至今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长、所长。1995年1月至4月日本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访问学者,1999年日本皇学馆大学短期访问学者,2007年1月至2月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外国人研究员。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殹”、“历”三字的疑难与困惑:枣阳曾伯陭钺铭文之再研读
一 引言
二 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曾伯陭钺所属时代的判断
三 疑难与困惑:曾伯陭钺铭文释文与断句的不同方案
四 过度解读的结果:“”字、“则”字与“铸刑鼎”事件的关系
五 余论
《为狱等状四种》标题简“奏”字字解订正
一 问题所在
二 《奏谳书》与《为狱等状》标题“奏”字之不同
三 公文书的基本体式
四 “奏”在公文书中的位置
五 “奏书”之说不成立
六 《奏谳书》标题之“奏”字
七 《为狱等状》标题之“奏”字
“累论”与数罪并罚
一 按“累论”处断暨
二 暨不服“累论”的理由
三 “累论”与数罪并罚
睡虎地秦简法律文书集释(三):《秦律十八种》(《仓律》)
仓律
【题解】
【简文】
【释文】
【集释】
【按】
【译文】
【简文】
【释文】
【集释】
【译文】
【简文】
【释文】
【集释】
【译文】
【简文】
【释文】
【集释】
【译文】
【简文】
【释文】
【集释】
【译文】
【简文】
【释文】
【集释】
【译文】
【简文】
【释文】
【集释】
【译文】
【简文】
【释文】
【集释】
【译文】
【简文】
【释文】
【集释】
【译文】
【简文】
【释文】
【译文】
【简文】
【释文】
【集释】
【译文】
【简文】
【释文】
【集释】
【译文】
【简文】
【释文】
【集释】
【译文】
【简文】
【释文】
【集释】
【译文】
【简文】
【释文】
【集释】
【译文】
【简文】
【释文】
【集释】
【译文】
【简文】
【释文】
【集释】
【译文】
【简文】
【释文】
【集释】
【译文】
【简文】
【释文】
【译文】
【简文】
【释文】
【集释】
【译文】
【简文】
【释文】
【集释】
【译文】
【简文】
【释文】
【集释】
【译文】
【简文】
【释文】
【集释】
【译文】
【简文】
【释文】
【译文】
【简文】
【释文】
【集释】
【译文】
【简文】
【释文】
【集释】
【译文】
汉代“卖子”“鬻子孙”现象与“卖人法”
一 “卖子”、“鬻子孙”史事
二 汉高帝政策疑议:“令民得卖子”?“令民无得卖子”?
三 贾谊和晁错的警告
四 《淮南子》与《政论》的政治批判
五 “僮”的普遍存在与“卖子”、“鬻子孙”现象
六 汉光武帝诏与“卖人法”、“略人法”
七 沈家本说辨议
八 刘邦时代“卖子”现象的再讨论
“南郡卒史复攸等狱簿”再解读
一 文本解读
【一】初视事
【二】其事甚害难,恐为败
【三】视狱留
【四】苍梧县反者,御史恒令南郡复
【五】有(又)须南郡复者,即未捕。
【六】上书言财(裁)新黔首罪。
【七】它如书。
【八】刻(劾)下,与脩(攸)守媱、丞魁治。
【九】及屯卒备敬(警),卒已罢去移徙,遝之皆未来。
【一○】遝未来,未捕。
【一一】视事掾狱。
【一二】(击)反群盗,儋乏不斗,论之有法。
【一三】挌掾狱。
【一四】闻等,上论夺爵令戍。
【一五】问。
【一六】南郡复吏到攸……别奏。
【一七】其事难,未有以捕章捕论。
【一八】令:
【一九】篡遂纵囚,死罪囚,黥为城旦,上造以上耐为鬼薪。
【二○】讯者七人,其一人(系),六人不(系)。
【二一】不存。
二 译文
三 相关问题讨论
(一)关于此案的性质
(二)关于秦汉法律的驳杂及适用问题
The Conception of Fornication
Ⅰ The fornication prescribed in The Tang Code
Ⅱ The fornication prescribed in Qin-Han Statute
Ⅲ The meaning of the word姦
Ⅳ Sexual intercourse in the Han bamboo slips
Ⅴ Confucian influence toward the Tang period
附:奸罪的观念
一 《唐律》对奸罪的规定
二 秦汉律对奸罪的规定
三 “姦”的字义
四 汉简中的性交
五 汉唐之间的儒学影响
从唐代礼书的修订方式看礼的型制变迁
一 从对《唐六典》和《开元礼》的行用质疑说起
二 唐前期礼典与律令格式同修的编撰方式及其行用程度的变化
(一)《贞观礼》的礼法制作及其行用权威
(二)《显庆礼》的“其文杂以式令”与格敕入礼
(三)以格敕和律令格式为制作基础的《开元礼》和《唐六典》
三 开元礼典的“删定施行”与格和格后敕的系统编纂
唐代前期流放官人的研究
一 前言
二 官人犯罪分析
(一)谋反罪
(二)贪赃罪
三 官人的“原刑”
四 官人的处罚──流放与除名
(一)流刑的规定和运用
(二)除名
五 流刑的加重──长流与决杖
(一)长流
(二)决杖
六 流放官人的下场
(一)流死
(二)放还
七 结论
吏理中的法理:宋代开国时的法制原则
前言
甲 史料:宋人编的《宋大诏令集》与今人编的《宋代诏令全集》
1.后五帝的诏令存世,编者看得到但少用的原因
2.后五帝的诏令存世,编者看不到的原因
3.后五帝的诏令不存世,编者看不到的原因
乙 法制原则
一 皇帝所重视的
二 朝廷所重视的
(一)立法原则
1.兼顾特殊性与普遍性:因地制宜与全国一致
2.兼顾变与不变:法随世变与恒久价值
3.立法应明确,避免模糊
4.罪刑法定
5.罪与罚应符合比例原则
6.以移风易俗或教化作为法律的一个主要功能
7.法令应该公开,或今日所谓透明化
(二)司法原则
1.受理
2.检调
3.定谳(定罪、量刑)
4.特殊情况:宗教之佛教与道教
(三)司法人员守则
1.必须有一定的法律素养
2.必须躬亲其事
3.遵守责成或责实原则
4.遵守效率原则:办案不得拖延
5.遵守常制
6.以爱民为心
7.从历史汲取可行之道
结论
《天圣令》中宋令及《养老令》对唐令修改的比较
一 前言与凡例
二 令文比较的正文
(一)田令
(二)赋役令
(三)《仓库令》
(四)《厩牧令》
(五)《关市令》
(六)《捕亡令》
(七)《医疾令》
(八)《假宁令》
(九)《狱官令》
(十)《营缮令》
(十一)《丧葬令》
(十二)《杂令》
三 分析与结论
(一)《赋役令》复原唐令13、宋令5、养老令10
(二)《赋役令》复原唐令2、宋令1、养老令1、2
(三)《仓库令》复原唐令9、宋令5、养老令3
(四)《狱官令》复原唐令2、宋令2、养老令2
(五)《狱官令》复原唐令38、宋令32、养老令35
(六)《杂令》复原唐令13、宋令11、养老令10:
(一)《仓库令》复原唐令2、宋令2、养老令2:
(二)《厩牧令》复原唐令53、宋令14、养老令28:
(三)《关市令》复原唐令1、宋令1、养老令1
(四)《关市令》复原唐令17、宋令10、养老令12
(五)《狱官令》复原唐令8、宋令6、养老令6
(六)《狱官令》复原唐令42、宋令36、养老令39
(七)《狱官令》复原唐令46、宋令39、养老令43
《天圣令·厩牧令》译注稿
【源流】
【注释】
【翻译】
【源流】
【注释】
【翻译】
【源流】
【校勘】
【新录文】
【翻译】
【校勘】
【新录文】
【翻译】
【注释】
【翻译】
【源流】
【注释】
【翻译】
【注释】
【翻译】
【翻译】
【校勘】
【新录文】
【注释】
【翻译】
【源流】
【翻译】
【源流】
【翻译】
【翻译】
【注释】
【翻译】
【源流】
【注释】
【翻译】
【注释】
【翻译】
【翻译】
【注释】
【翻译】
【注释】
【翻译】
【注释】
【翻译】
【翻译】
【翻译】
【注释】
【翻译】
【注释】
【翻译】
【注释】
【翻译】
【翻译】
【注释】
【翻译】
【校勘】
【新录文】
【注释】
【翻译】
【翻译】
【注释】
【翻译】
【翻译】
【翻译】
【注释】
【翻译】
【翻译】
【校勘】
【新录文】
【注释】
【翻译】
【注释】
【翻译】
【校勘】
【新录文】
【注释】
【翻译】
【注释】
【翻译】
【校勘】
【注释】
【翻译】
【注释】
【翻译】
【注释】
【翻译】
【注释】
【翻译】
【注释】
【翻译】
【翻译】
【注释】
【翻译】
【翻译】
【翻译】
【翻译】
【翻译】
【校勘】
【新录文】
【注释】
【翻译】
【注释】
【翻译】
【翻译】
【翻译】
《元典章》本校举例
一 整条文书重复收录者参校
(一)前集、新集重复文书
(二)前集内部重复文书
二 整条文书与其片段重复收录者参校
三 文书与其被转引段落参校
(一)两条文书位置邻近者
(二)两条文书分属同卷次不同小目者
(三)两条文书分属同部类不同卷次者
(四)两条文书分属不同部类者
四 文书被重复转引段落彼此参校
(一)两条文书位置邻近者
(二)两条文书分属同卷次不同小目者
(三)两条文书分属同部类不同卷次者
(四)两条文书属同部类而分隶前集、新集者
五 表格与文书参校
(一)以表格校文书
(二)以文书校表格
六 原目录与文书参校
(一)据原目录校正文书标题
(二)据原目录校正文书年代或“互见”情况
七 同一条文书上下文参校
明代府的司法地位初探
一 徽州府的公署与官属
(一)上司公署与官属
(二)郡邑官属
二 诉讼的展开
(一)上诉与起诉案件
(二)上司批交案件
三 府在司法审判的地位
关于清代前期定例集的利用
序言
一 本文涉及的范围
二 各定例集概要
1.《本朝则例类编》全14册,内阁文库藏
2.《本朝续增则例类编》全20册,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 大木文库
3.《定例全编》全32册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 大木文库
4.《定例成案合镌》全16册,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 大木文库
5.《定例续编(残)》10册(卷一~卷五),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 大木文库
三 清初定例集的性质
四 内容比较 ——以涉及“钱法”的定例为中心
结语
一个讼师家庭的两代上诉史
一 介入三命大案
二 讼师进京控告
三 定性“积惯讼棍”
四 二次遣妻京控
五 “初老虎”再定案
六 钦差寿州驰审
七 讼师的“法律适用”
八 讼师的自辩状
清人《说文解字》引汉律令考辑校二种
一 胡、王《说文解字》引汉律令考的撰述情形
二 王仁俊《〈说文解字〉引汉律令考》之价值
《说文》引汉律令考
《说文解字》引汉律令考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汉律考证
唐法史源
一 中国法律史上的唐代
二 唐代法律史料
(一)史料目录
1.《旧唐书》
2.《新唐书》
3.《唐会要》
4.《唐律疏议》
5.《唐六典》
6.《唐大诏令集》
7.《册府元龟》
8.《通典》
9.《太平御览》和《古今图书集成》
(二)新旧《唐书》和《唐会要》节选译文之对比与检讨
1.《新唐书》和《旧唐书》
2.《唐会要》
(三)译本选择
1.刊印新旧《唐书》《刑法志》之理由
2.《唐会要》
三 唐代立法
(一)立法体例
(二)立法概览
(三)律
(四)令
(五)式
(六)格、敕诏汇编和类书
四 唐代法律渊源
(一)方法论
(二)皇帝作为立法者
(三)判决
(四)习惯法
(五)学说
(六)经典典籍作为法律渊源
五 “守法”概念:律法对帝王大臣的约束
译后记
法国的中国法律史研究
一
二
三
结语
泷川政次郎博士和中国法制史
一
二
三
附:泷川政次郎博士著作目录
Ⅰ著書
Ⅱ校訂、監修
Ⅲ頌壽記念論文集(各編纂委員會編纂)
《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稿约
Journal of Chinese Ancient Legal Literature Studies
《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撰稿凡例
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第八辑)是2014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徐世虹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第八辑)》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