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美第一夫人米歇尔北大演讲所获唯一赠书,“剑桥中国文库”的首批入选图书!

内容简介

《中华文明史》由北京大学文学、历史、哲学、艺术、考古等学科的一流学者,历经多年的撰写、修订而成。全书时间跨度大,论题丰富,结论精当,具有既“通”且“专”的特点。该书准确地抓住了深入讨论中国古代文明的关键,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为线索,从而得以把“文明史”这一题目比较全面地纳入叙述范围中。举凡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深远的制度、现象、人物、事件,重要的物质发明、进步,文化上的优秀成果等,均得以纳入研究视野。除了“全面”之外,书中的每一论题都由国内相关领域的一流学者担纲撰写,同时反映了不同作者的通力合作、相互借鉴,在许多问题上的理解之深入、见解之精当,堪称不易之论。

第四卷:楼宇烈、刘永强主编

本卷聚焦于逐步走向近代文明的明清时代。在继续关注中华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的同时,致力于发掘、阐述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所发生的迥异于从前历代的新因素、新趋势。明代中后期的启蒙思潮、逐步沾染近代学科近代特征传统科学技术、西学东渐多带来的冲击、文艺创作中出现的新走向等是本卷尤其关注的课题。

作者简介

主编楼宇烈,1934年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著有《王弼集校释》《中国的品格》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绪论

第一节 传统农业文明发展的新规模、新因素

第二节 新思想观念的出现与传统学术文化、文学艺术的新成就

第三节 历史的反思与迈向近代文明

第一章 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一节 人口增长与移民开发

第二节 美洲作物的传入与推广

第三节 农业精耕细作的深化

第四节 棉花种植与松江棉纺织业

第五节 江南市镇与客帮商人

第六节 白银、铜钱与金融业

第二章 早期启蒙思潮与政治文明中的新因素

第一节 早期启蒙思潮的兴起与泰州学派

第二节 党社运动与市民抗争

第三节 启蒙思想的深化与学术思想的嬗变

第三章 在总结中发展的传统科学技术

第一节 科学思想、方法及手段

第二节 总结与开创——几部重要的科技著作

第三节 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提高

第四章 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一节 国家秩序的重建和近代疆域的奠定

第二节 民族宗教事务的管理

第三节 对外关系

第五章 政治发展与国计民生

第一节 皇权专制与行政法制化的加强

第二节 赋役制度变革与人民自由度的提高

第三节 漕运与黄河的治理业绩

第四节 灾荒与政府的赈济措施

第六章 清代前、中期的文化意识与业绩

第一节 集大成的文化意识与文化建设

第二节 考据:思想与学术的消长

第三节 清代学术的知识谱系

第四节 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

第七章 西学东渐与中华文明的外播

第一节 明末耶稣会士的入华与西学东渐

第二节 明末士大夫对西学的接受和拒斥

第三节 清初传教士在华的传教活动与西学东渐

第四节 清初士人与西学的流播

第五节 中学西渐

第八章 宗教信仰:观念与实践

第一节 国家宗教祭祀的完备

第二节 传统宗教的多元发展与融合

第三节 香烟缭绕:民间宗教与民间信仰

第九章 文艺创作的新走向

第一节 通俗文学的迭兴与变奏

第二节 独抒性灵与赋到沧桑

第三节 版画世界与翰墨丹青

第四节 《红楼梦》:一部小说折射的文化史

第十章 社会生活的因循与躁动

第一节 礼教背景下的宗法家族生活

第二节 商人精神与社会风尚

第三节 文人士大夫的清雅生活

第十一章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第一节 完备的学校与书院之兴衰

第二节 蒙学教育及其人文意蕴

第三节 融合在社会生活中的教育

第十二章 中心城市的建设与区域差异的凸显

第一节 明清两朝首都的规划与管理

第二节 沿海城市的发展与辐射作用

第三节 沿海城市发展的区域差异

第十三章 变革图强:近代文明的催生

第一节 师夷、制器、自强

第二节 西学、启蒙、救亡

第三节 制度、立宪、共和

后记

中华文明史(第四卷)是2006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楼宇烈。

得书感谢您对《中华文明史(第四卷)》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良渚玉器与中华文明 电子书
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文化基因。在距今五千多年的良渚时代,已经形成以象征神权的玉琮、象征军权和王权的玉钺,以及玉璧、玉头饰等为载体,用以标志身份和等级的用玉体系。成组玉礼器体现的礼制,开启了中华文明“器以藏礼”的传统。本书通过对玉器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良渚用玉的典型性、玉器时代与中华文明起源等问题的探讨,展现了良渚文明对中华文明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良渚古城与中华文明 电子书
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它是土筑文明、水利文明、稻作文明,高度发达的玉器系统更是独树一帜,在中国都邑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本书通过对良渚古城的发现史、格局与功能分区、营建工艺与工程、考古历程与最新进展,以及与中华文明的关系等内容的梳理,揭示了良渚文明的丰富内涵与深远影响。
钦定、协定与民定.中华学人丛书 电子书
通过载泽的考察,清廷认识到宪法可以巩固君权,通过达寿的考察,清廷认定用钦定的办法制宪是确保宪法巩固君权的不二法门。这与民间所主张的制宪方法相冲突,预备立宪期间的制宪活动,遂演变成一场对制宪权的争夺。从1908年的《宪法大纲》到1911年的《大清帝国宪法》草案,清廷均坚持钦定,牢牢控制制宪权。但在革命风暴的冲击下,清廷放弃钦定,并很快连协定也放弃,宣布宪法全由民定。只是此时已经民心尽失,清廷非但未能
明代秀才的生活世界.中华学人丛书 电子书
本书对明代秀才的生活世界进行了详尽的考察。
唐代中央政权决策研究.中华学人丛书 电子书
探究唐王朝治乱兴衰背后国家行政与决策体制的关键作用,寻求唐代治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