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丛考(六合丛书)

陈寅恪丛考(六合丛书)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六合丛书之一,张求会研究陈寅恪成果专集。

内容简介

张求会教授是国内知名的陈寅恪研究专家,《陈寅恪丛考(六合丛书)》是他十多年来陈寅恪研究成果的专集,作者挖掘出多篇陈寅恪的佚文,考证了陈寅恪生平几个重要历史事件,以及陈寅恪的交游和学术风采,有很强的学术性和可读性。

作者简介

作者张求会,江西师范大学本科毕业,华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现为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教授。业余从事陈寅恪家族的文献搜集、整理和研究,出版《陈寅恪的家族史》,发表论文数十篇,合作编纂《陈宝箴集》。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第一编

一 陈寅恪1949年有意赴台的直接证据

一封电报

陈寅恪的去与留

同时代人的种种传闻

陈寅恪躲避傅斯年?

傅斯年电稿的发现

陈寅恪同时谋划赴港

结局

二 陈寅恪1949年去留问题补谈

两份最关键的文献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

女儿们的回忆

几句多余的话

三 关于唐筼赴港的新材料

四 有这样一本《寒柳堂集》

五 《有这样一本〈寒柳堂集〉》补正

六 《夏鼐日记》里的“陈寅恪话题”

结语

七 陈寅恪、唐筼骨灰安葬侧记

第二编

八 当陈寅恪已成为历史

九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让更多人认识陈寅恪

个人、时代的“茫然与哀伤”

“史事重构的唯一途径”

“一团浓得化不开的云雾”

十 《陈寅恪诗笺释》序

一、义宁陈氏数代皆能诗擅文,为什么偏偏陈寅恪的诗特别需要笺注?

二、陈寅恪诗到底有没有“暗码系统”?

三、笺注陈诗最大的难处究竟是什么?

十一 《陈寅恪诗笺释》六题

一、后出转精,得总其成

二、旧方法的新成果

三、两大优势:天赋与勤奋

四、重史料,更重悟解

五、理正词直,诚实无欺

六、匡补工作不容忽视

十二 往事如烟耐追摹

披露新鲜而可信的史料

与其他文献相互补充、比勘

一个有血有肉的现实人

十三 “从先生可以见世界万象”

特定日子里的特别献礼

特殊身份决定特殊价值

特殊际遇造成特定缺憾

特大工程期待特殊合作

第三编

十四 陈寅恪佚文《敦煌本〈太公家教〉书后》考释

十五 陈寅恪讲义《敦煌小说选读》相关问题续探

一、引言

二、全书篇目及点校等简况

三、关于清华讲义之编写

四、陈文失收原因补述

五、关于毕树棠

六、结语

十六 陈寅恪手书《宋诗精华录》批语辑注

十七 陈寅恪佚文《吾家与丰润之关系》试考

一、“张丰润”还是“端丰润”

二、陈宝箴与张佩纶

三、陈三立与张人骏

四、补记

十八 唐景崧内渡:一个让陈寅恪为难的话题

一、缘起

二、唐景崧的横幅:成就陈寅恪婚姻

三、唐景崧内渡:曾经是一边倒的笑骂

四、俞明震笔述台湾旧事:仍然留有余地

五、俞明震口述实录:理应更加可信

六、尊长们的“幸运”:避开了尴尬

七、唐筼与陈寅恪的态度:只能如此

八、结语

第四编

十九 陈寅恪兄弟诗词“误署”问题

一、陈寅恪词三首“误署”之始末及新探

二、陈衡恪【浣溪沙】(两首)也被误署

三、《寄王郎》一诗仍难确定作者

四、卞僧慧的依据及其他

五、馀论

附:陈小從复张求会函

二十 义宁陈氏的三通手札

陈宝箴信札受主应为李鸿藻

未公开的一通陈三立信札

陈寅恪给胡适信札的误释

二十一 陈宝箴文稿的另一抄本:与陈寅恪旧藏本相比较

一、陈宝箴文稿的另一种抄本

二、抄录者梅英杰及其家族

三、陈寅恪藏抄校本补述

四、梅本与陈本的比较

五、《陈集》有待调整之处

陈寅恪丛考(六合丛书)是2012年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张求会。

得书感谢您对《陈寅恪丛考(六合丛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古代埃及.世界史丛书 电子书
本书展示了古埃及文明由起源到发展、繁荣再到衰落的过程,内容包括埃及学的诞生,古埃及的历史、社会、日常生活、艺术、交通、金字塔、墓葬及来生观、神祇与神庙等,并在叙述过程中援引古埃及象形文字,介绍了古埃及语法,利于读者深入理解、探讨古代埃及文明。
刘兴作事迹考一一明清鼎革之际辽东汉人的政治取向 电子书
刘兴祚是明末清初东北地区著名战将,同时也是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本书对刘兴祚进行分析,提出各种看法。包括:刘兴祚的个人情况;刘兴祚在后金的十三年;刘兴祚最后的选择;刘兴祚的评价等内容。
帝国缩影.历史人类学小丛书 电子书
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刘永华力作。此个案展示出礼化为俗的过程,为理解中国历史上的礼俗互动问题提供了线索。
历史人类学的旨趣.历史人类学小丛书 电子书
历史人类学的英文名称为HistoricalAnthropology。历史学是其学科本位,概括来说,是借鉴人类学家参与观察的方法,走出书斋,走向田野,以对传统史料的掌握为基础,搜罗地方文献,族谱、碑刻、契约、文书、仪式、传说……试图从对具体语境的文本的阐释中,尝试对一统的中国文化中存在的地域差异进行解释,说明一个个的“地方”是何时、如何被整合进统一的中国的。具体地讲,历史人类学的学术史、基本概念究竟
田野民俗志.“跨文化研究”丛书 电子书
本书共分4个部分,内容包括:田野作业的学术史及其在当代的发展、田野作业过程模式理论、田野作业的特殊技术训练、田野作业个案选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