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艾略特的诗学世界

T.S.艾略特的诗学世界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围绕T.S.艾略特的诗学思想与建树展开多维度分析。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特点有三:一是从动态角度勘察艾略特诗学理念的前后变化,关注“非个人化”“客观对应物”“诗歌戏剧化”等观念在其诗学思考中的自我更新;二是结合艾略特对民主制度、法西斯主义的复杂态度,通过对其社会批评与诗学批评的相互参照,理解其立场;三是将艾略特的诗学探索置于西方诗学与中国诗学的双重坐标中,在多元比较中辨析其成就与局限。

作者简介

作者虞又铭,江苏南京人,文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副教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语系访问学者。长期致力于英语诗学、比较文学、戏剧学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研究成果先后发表于《文艺研究》《中国比较文学》《戏剧艺术》等学术刊物,主持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上海市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课题等,并多次参与学术主编、译介等工作。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第一章 艾略特诗学思想的本体立场

第一节 文学自律性的多重辨析

第二节 非个人化追求与作品独立

第三节 理想的文学品质:统一的感受力

第二章 艾略特诗学思想的内在发展

第一节 个性化的逐步强调与反法西斯之辨

第二节 “客观对应物”的层层消解

第三节 复调性的弱化与音乐性的增强 ——以后期剧作为例

第四节 哲性诗学:“瞬时性”与“当下性”

第三章 艾略特诗学思想的渊源构成

第一节 文学长河中的诗学渊源

第二节 人文主义与宗教节制:艾略特与欧文·白璧德

第三节 终极实在与个人视角:艾略特与F.H.布拉德雷

第四节 此岸与彼岸相贯通的基督教信仰

第四章 艾略特与西方诗学思潮

第一节 批评与解释:艾略特与新批评派的交锋

第二节 文学是什么:艾略特与解构诗学的响应及间距

第三节 “客体派”诗学对艾略特的分庭抗礼

第五章 艾略特诗学的中国回响

第一节 九叶诗人对艾略特的诗学接受与主题变奏

第二节 城市“荒原”与悬置的反讽 ——当代上海诗人与艾略特的共鸣

第三节 “旋转的世界的静点”与“般若波罗蜜” ——艾略特与禅宗思想的契合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T.S.艾略特的诗学世界是2020年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作者虞又铭。

得书感谢您对《T.S.艾略特的诗学世界》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 电子书
本书是中国文艺学理论泰斗童庆炳有关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的文集。
孙绍振诗学思想研究文集 电子书
2015年10月23日在黄山,由谢冕先生和骆英、王光明、郑家建等倡议筹办,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和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三家联合举办了“孙绍振诗学思想研讨会”,张炯、阎国忠、陈素琰、骆寒超、吴思敬、朱向前、南帆、俞兆平、陈仲义等四十多位专家学者参会,本书是此次会议论文的结集。
六朝隐逸诗学研究 电子书
六朝隐逸诗的勃兴是中国诗学史上一件大事,它体现了一个群体共享的艺术追求,成为一种独特的价值取向,对民族的文化心理建构产生了强大的精神作用。本书探讨了隐逸诗产生的渊源,对隐逸思想的各种表现形态做了分类研究;对六朝隐逸诗兴起的成因进行了考察,注重对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思想理论基础进行分析研究,重点在社会思潮、文学集团、个人创作三者之间的关系;最后立足于文本解析,探讨六朝各期隐逸诗的演变与发展情况。
胡适、胡怀琛诗学比较研究 电子书
新诗史上不太为人熟知的胡怀琛,曾与胡适一样对新诗进行过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提倡和践行了不一样的白话诗学路径。他与胡适既有根本的分歧,又在历史的回声中时有相交融合。本书从语言、诗体、音节等方面对比研究胡适与胡怀琛的新诗创作、批评及理论,梳理与考察两者诗学的形成过程与不同命运,揭示出历史转折处新诗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并重估了胡怀琛在新旧诗转型期间对新诗所作贡献及其文学史意义。
映照的认知诗学研究:隐喻、象征和讽喻(英文版) 电子书
《白鲸》是美国小说家赫尔曼?梅尔维尔的一篇长篇小说,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伟大的美国小说”。小说描写了亚哈船长执意追逐白鲸莫比?迪克复仇,却最终自取灭亡的故事。本书从生态、社会政治和酷儿理论三个角度,对小说中的隐喻、象征和讽喻的映照进行了研究,有机结合了读者、文本和社会文化语境,为作品的意义建构提供了一种可以参照的范式,并通过隐喻的连贯性、象征的系统性和讽喻的一致性等因素对阅读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