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国农家》揭示古代农家思想,探讨生态农业,提供历史借鉴。
内容简介
《汉书·艺文志》有言:“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农家以许行为代表,宣扬重农思想,参与百家争鸣。后来,经过稷下学派和昌氏门客两个发展阶段,农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农学和农学家群体中得以复活和延续。重农思想、民本主义、农业管理和生态农学是中国古代农家思想的基本内容。在考察农家的流变沿革、思想内涵的基础上,《中国农家》重点探讨了中国古代生态农业模式的贡献和价值,尤其是从天时、地利、人力和御旱济时四个方面对之进行了说明;同时,也实事求是地指出了农家思想的历史局限性。《中国农家》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展现历史上农家思想的原貌,为读者打开扇了解中国农家的窗口。农家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丰富、深刻的历史借鉴,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所需要的重要的历史资源,有助于我们增强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当然,从“农家”到“农学家”的叙述存在着观念的冒险,有待时间的检验。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出版者言
导言
第一章以农立国——中国农家的历史定位
一、铁制农具的使用和都江堰的建成
二、井田制的瓦解和商鞅变法的成功
三、诸子争言农事和重农思想的确立
1.道家“小国寡民”的农民理想
2.墨家“交相利”的重农倾向
3.儒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的重农价值取向和生态农学模式
4.法家“富国以农”的重农思想和实践
四、中国农家的出现及其历史命运
1.许行——中国农家出现的标志
2.“稷下学派”和吕氏门客——中国农家思想的系统化阶段
3.农学家——中国农家的别宗
第二章神农学派——中国农家的理论内涵
一、重农传统和农业管理
1.从农业神话到农稷之官
2.从《诗》《书》再看中国的重农传统
3.从农稷之官到农业管理
二、君臣并耕和民本主义
1.劳动者主体意识的初步觉醒
2.许子之道
3.民本主义思想体系的初步构筑
三、“农本商末”和重农意识
四、农业技术和生态农学
第三章农本商末——中国农家的重农思想
一、“农本商末”的根据和理由
1.以农为本的根据和理由
2.以商为末的根据和理由
二、重农的措施和办法
1.建立适合重农政策的管理体制
2.贯彻符合重农政策的管理方法
三、抑商的实施和重商学派的抗争
1.抑制商业的措施和办法
2.重商学派对“重农抑商”政策的抗争
四、“农本商末”的社会历史影响
1.“农本商末”在中国社会历史上产生的负面影响
2.“农本商末”在中国社会历史上产生的正面影响
第四章顺天之时——中国农家的季节意识
一、“顺天之时”的生态学含义和规定
1.“二十八宿周天之度”
2.“二十四气之推移”
3.“七十二候之迁变”
4.“时”的构成和要求
二、作为农业管理原则的“顺天之时”
1.“顺天之时”对农业管理的基本要求
2.农业管理者顺应“天时”的责任和义务
3.农业管理的时令性措施
4.禁止破坏“民时”的国家行政行为
三、作为生态农业原则的“顺天之时”
1.将“顺天之时”作为生态农业原则的根据
2.在农业生产中掌握“天时”的方法
3.农业生产的季节节律
四、“顺天之时”的价值和意义
1.“顺天之时”的科学价值和理论思维意义
2.“顺天之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
第五章因地之宜——中国农家的土地意识
一、“因地之宜”的生态学含义和规定
1.土地(土壤)的分类和等级
2.土壤的地理构成和特征
3.土壤的生态地植物结构和特征
二、作为农业管理原则的“因地之宜”
1.“均地分力”的土地制度说
2.“任土作贡”的赋税制度说
3.“地为政本”的土地管理说
三、作为生态农业原则的“因地之宜”
1.农业生产过程与“因地之宜”
2.农田结构与“因地之宜”
3.农具的使用与“因地之宜”
四、“因地之宜”的价值和意义
1.“因地之宜”的科学价值和理论思维意义
2.“因地之宜”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
第六章 存乎其人——中国农家的主体意识
一、“存乎其人”的生态学含义和规定
1.人力与天时的辩证关系
2.人力与地利的辩证关系
3.人的生态主体性
二、作为农业管理原则的“存乎其人”
1.“顺民心”与“存乎其人”
2.“忠爱民”与“存乎其人”
3.“尽民力”与“存乎其人”
三、作为生态农业原则的“存乎其人”
1.盗用“天时”的复种技术
2.盗用“地利”的垦田技术
3.巧用“物宜”的施肥技术
4.巧夺天工的农业机械
5.力尽人治的生态农业模式
四、“存乎其人”的价值和意义
1.“存乎其人”的科学价值和理论思维意义
2.“存乎其人”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
第七章御旱济时——中国农家的灾害意识
一、“御旱济时”的生态学含义和规定
1.灾害的定义和成因
2.灾害的表现和类型
二、作为农业管理原则的“御旱济时”
1.减灾的社会经济对策原则
2.减灾的具体社会经济措施
三、作为生态农业原则的“御旱济时”
1.水利工程与“御旱济时”
2.虫害的防治和“御旱济时”
3.资源利用与“御旱济时”
四、“御旱济时”的价值和意义
1.“御旱济时”的科学价值和理论思维意义
2.“御旱济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一)综合
(二)史料学
(三)农业神话
(四)《诗经》
(五)《禹贡》(《尚书》中一篇)
(六)许行(言行载于《孟子》之中)
(七)稷下学派(《管子》)
(八)吕氏门客(《吕氏春秋》)
(九)先秦其他重农思想
(十)农学家
(十一)重商学派
中国农家是2019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张云飞。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农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