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在亲身感悟过其中的生活后,拍下了香港此时彼刻的文化景象。
内容简介
主要是对香港亚文化现象的描摹,是一个70后作家贴近描写波希文艺范儿的众生相,以文学、音乐与诗歌去贯通。廖伟棠在亲身感悟过其中的生活后,以一贯锐利沉郁的眼睛,拍下了香港此时彼刻的文化景象。读毕此书你会发现,其实是文学,是音乐,是剧场,是抗争,以及当中的情愫等等,刻画出一个城市深刻的轮廓。
作者简介
作者廖伟棠,1975年出生于广东,后移居香港,并曾在北京生活5年,现为自由作家、摄影师。曾获香港青年文学奖,香港中文文学奖,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马来西亚花踪世界华文小说奖、创世纪诗奖及香港文学双年奖。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 东邪西毒
第一部分 唔番屋企
番屋企/唔番屋企
那些听达明一派的少年
漂流Band房
“牛棚”自逍遥
香港嬉皮考 ——从“臭飞”到“无佬”到“后青年”
80后与八十后,兼论击墙之卵
昨夜渡轮上
尚未被岁月偷去的香港
活着的艋舺,死去的永利
南岛书虫
另一个隐藏的香港 ——香港的二楼书店
第二部分 出离岛记
北望神州且观火
艺术这块霓虹招牌
有间书店
西九没有张爱玲
移动的边境线
香港摄影当何为?
香港有了文学馆
在电影节重省生活
出离的意义
第三部分 我城的礼物
自由在路途上发生 ——读黄碧云《媚行者》
西西:回来时更诚恳和宽容
天真之重 ——在2010年再读《我城》
从拜物者的乌托邦走向可能世界 ——董启章长篇小说《天工开物·栩栩如真》
文学与行动的辩经仪式 ——评董启章《物种源始·贝贝重生之学习年代》
摩罗诗人的多重意义 ——论诗人蔡炎培、陈灭
虚无者之佯狂—蔡炎培
与沉默辩驳的狷狂—陈灭
此时此地的反抗
和李照兴一起看戏
对劳动与公共空间的珍视:谢至德的记录
迷你噪音:社运音乐可以多美丽?
第四部分 和幽灵一起的香港漫游
听得白驹荣《客途秋恨》
男烧衣
女烧衣
薄扶林道,寻林泉居 ——致戴望舒
圣士提反女校花园:萧红藏骨灰地
海滨墓园(三首) ——为萧红、戴望舒、张爱玲的浅水湾而作
曾经的墓前:萧红
倾城之恋的舞台:张爱玲
萧红墓畔的守夜:戴望舒
春夜慢 ——兼怀张国荣
雾中作
有人在火焰里捉迷藏
写完一首反战诗走出家门
风中作
雨季三问
皇后码头歌谣
回到维园
南昌街街头:致蔡炎培 ——记与蔡诗人同游南昌街,觅其旧居
查理穿过庙街 ——或:我们是不是的士司机?
向大屿山致谢
波希米亚香港是2011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廖伟棠。
得书感谢您对《波希米亚香港》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