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照相记:近代以来西方重要摄影家在中国

东方照相记:近代以来西方重要摄影家在中国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享誉国际的摄影大师在中国留下了他们的拍摄足迹,也留下了许许多多精彩故事。

内容简介

《东方照相记:近代以来西方重要摄影家在中国》以1844年起,来华谈判的法国拉萼尼使团成员于勒·伊迪埃拍摄了澳门、广州的市井风物、官员富商、参加谈判的中法代表以及《中法黄埔条约》的签字仪式,这是西方人在中国拍摄的第壹批照片,现在还有37张银版存于法国。此后,西方来华的旅行家、传教士、商人、外交官、冒险家、军人、记者各色人等穿行于中国大地,成千上万人留下了关于中国的照片,其中哪些人、哪些照片是最重要的?为何重要?那些著名照片是怎么拍出来的?那些最重要的西方摄影家因何原因来这是一部深入研究1844年中国遭遇摄影术以来,西方重要摄影家在中国的拍摄活动的摄影史著作。书稿呈现出自1844年至上世纪80年代初,20位西方摄影家在中国摄取的近140张历史影像,并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加以阐述,非常独特地展现出百年中国大历史下的许多重要细节,细细读来,全书稿图文并茂,血肉丰满。

作者简介

作者南无哀,原名王保国,1966年生,山东临沂人,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编审、《中国摄影家》杂志副主编。长期致力于国际报道摄影(含纪实摄影)、艺术摄影和摄影史、摄影评论的编辑、研究和译介工作,发表深度人物专访和摄影文化评论、译文80多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言 东方学视野中的中国照片

一 对于中国,摄影首先是政治问题

二 东方学趣味的中国照片:以约翰·汤姆森的中国照片为例

三 “东方学影像链条”的转折与马克·吕布终止的“东方学定理”

第一章 见证条约时代的开始 ——1860年菲利斯·比托记录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 从塞瓦斯托波尔围困战到“印度兵变”

二 大沽炮台之战:英军的旗帜与清军的尸体

三 通州八里桥与燃灯塔:为何只见名胜,不见战场?

四 “北京啊!所有人都从心底发出一声惊叫”

五 《北京条约》:成功的羞辱与不成功的拍摄

六 成也横滨,败也横滨

第二章 衰落的帝国 ——1869—1872年约翰·汤姆森记录的中国

一 1862—1872:汤姆森的亚洲十年

二 “绅士风度”与英国媒体的“骑士风度”

三 为恭亲王奕訢和总理衙门六大臣拍照

四 汤姆森的湿版摄影法

第三章 1900年的北京 ——詹姆斯·利卡尔顿镜头中的义和团与八国联军

一 旅行摄影师撞上了“庚子之难”

二 利卡尔顿何以特别“关心”中国的苦力

清国劳力价几何?

怀俄明石泉城发生排华血案

三 四块银元拍“三寸金莲”,五块鹰洋拍站笼的死刑犯

四 天津之战与“摄影潮人”李鸿章

五 北京:纵使相逢已不识

第四章 “农夫歌” ——1908—1932年西德尼·甘博照片中的中国

一 基督之手与东方那只昆虫的叮咬

二 四川的夏日之旅与北平的社会调查

三 见证五四运动与1925年的孙中山葬礼

四 晏阳初:“你不愧为真正的商人!”

第五章 香格里拉的始作俑者 ——1922—1949年约瑟夫·洛克在中国的探险

一 植物物种和标本采集者、小偷和商业间谍

二 埃德加·斯诺说:“洛克不是个怪才,就是个白痴!”

三 贡嘎日松贡布,山神目光与土匪枪口下的行走

四 香格里拉:小说中的世外桃源,现实中的监狱

五 《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与“没有历史”的“纳西朋友”

第六章 1935年的禁地之旅 ——艾拉·玛雅尔穿越“隔断的绿洲”

第七章 1936年的禁地之旅 ——埃德加·斯诺探寻红色中国

一 为什么要去陕北?

二 毛泽东的红星八角帽

三 红军大学、红军剧社、红色司令、红色窑工

四 古城墙上的红军小号手是谁?

五 西安惊魂:苏区采访的笔记本和拍摄的胶卷丢失了

第八章 在战火中疗伤 ——1938年罗伯特·卡帕目击的中国抗战

一 卡帕与塔罗:西班牙战场上的生死恋

二 “保卫中国的战士”登上《生活》杂志封面

三 在台儿庄见证勇敢

四 遭遇“4·29武汉大空战”

五 从西安到兰州:“世界上最白痴、最痛苦的一次旅行”

六 一个“卐”字符

七 “汉口最后的留守人”与仅有的四张彩照

第九章 北平的声音与记忆 ——1933—1946年海达·莫理循眼中的古都

一 “海达小姐是一位出色的艺术家”

二 阿东的女经理与“荷包控”碧波小姐

三 北平的声音与记忆:月色潭柘寺,寒夜八达岭

四 没有“摄影哲学”的摄影家

第十章 1948—1949:穿行于新旧中国之间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在中国(上)

一 北平:温情脉脉的最后一瞥

二 上海、杭州、南京:中国发生革命的理由

三 亨利拍摄北平与上海的视角差异

四 超现实主义者的雪地冒险

五 亨利在中国的两个伴儿:莫希妮与山姆·塔塔

第十一章 1958:“我们有一个重大的责任”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在中国(下)

一 对外文委邀请亨利·卡蒂埃-布列松访问中国

二 一天的印象:亨利在十三陵水库建设工地

三 亨利看“大跃进”:从同情到怀疑,再到莫名其妙

四 “看不见生产者面孔的国家”:个人生活哪里去了?

五 漏掉了“决定性瞬间”?

六 转身就有是非:1960年中国文化界对亨利的批判

第十二章 旁观者 ——1964—2005年何奈·布里的七访中国

一 1960年代最了解中国的西方摄影师

二 布里的照片为何卓尔不群

三 我们是事件的参与者,我们目击了世界!

第十三章 1979年的中国 ——伊芙·阿诺德与她的《中国之行》

一 1979年,等了十年的那张签证来了!

二 长城上的时装表演与南京路的知青游行

三 女性老了依然美丽,就是一件艺术品!

第十四章 红色中国 ——马克·吕布眼中的毛泽东时代

一 在印度初见周恩来

二 1957年,对中国的第一印象

三 1965年,周恩来的不眠夜与《中国的三面红旗》

四 1971年,毛泽东时代的中国

第十五章 中国之惑 ——马克·吕布眼中改革开放的中国

一 1982年,“我们为我们的历史而骄傲”

二 千山最爱是黄山,黄山错过吴冠中

三 “我的东方死了!”

四 站在报道摄影之“记者——艺术家时代”的过渡点上

第十六章 我的情怀在这里 ——1976—2010年刘香成的中国叙事

一 从《毛之后的中国》到《中国:一个国家的肖像》

二 我拍的是中国人眼中的中国

后记

东方照相记:近代以来西方重要摄影家在中国是2016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作者南无哀。

得书感谢您对《东方照相记:近代以来西方重要摄影家在中国》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