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部傅斯年有关史学论著的精粹,是中国历史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史学方法导论》和《民族与古代中国史》两大部分,并附《性命古训辩证》。
《史学方法导论》,实际为《史学方法导论:傅斯年史学文辑》,收录了傅斯年先生1918年至1941年间有关史学问题研究的十三篇学术文章。
《民族与古代中国史》是傅斯年生前未能完成的一部中国古代史专著,虽为残稿,但学术地位及学术影响巨大。
作者简介
作者傅斯年,历史学家、学术领导人、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者。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台湾大学校长。傅斯年治学既严谨,又有其创新精神,他将中国近代的治学方法和西方的科学方法相结合,创造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又有时代精神的历史研究新方法,为中国传统史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研究途径。
其主要著作有:《东北史纲》(第一卷)《性命古训辨证》《古代中国与民族》(稿本)《古代文学史》(稿本);发表论文百余篇,主要有:《夷夏东西说》《论孔子学说所以适应于秦汉以来的社会的缘故》《评秦汉统一之由来和战国人对于世界之想象》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出版说明
史学方法导论
史学方法导论
第一节 直接史料对间接史料
第二节官家的记载对民间的记载
第三节本国的记载对外国的记载
第四节近人的记载对远人的记载
第五节不经意的记载对经意的记载
第六节本事对旁涉
第七节直说与隐喻
第八节口说的史料对著文的史料
中国历史分期之研究
一 宜知中国所谓汉族于陈隋之间大起变化
二 宜知唐宋两代有汉胡消长之迹,南宋之亡又为中国历史一大关键
三 宜据中国种族之变迁升降为分期之标准
四 宜别作“枝分”(subdivision),勿使与初分相混
与顾颉刚论古史书
一 试想几篇戴记的时代
二 孔子与六经
三 在周汉方术家的世界中几个趋向
四 殷周间的故事
五 补说(《春秋》与《诗》)
一 《史记》研究参考品类
二 老子申韩列传第三
三 十篇有录无书说叙
四 论太史公书之卓越
五 论司马子长非古史学乃今史学家
战国子家叙论
一 论哲学乃语言之副产品西洋哲学即印度日耳曼语言之副产品 汉语实非哲学的语言 战国诸子亦非哲学家
二 论战国诸子除墨子外皆出于职业
三 论只有儒墨为有组织之宗派,其余虽多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者, 然大体是自成一家之言
四 论春秋战国之际为什么诸家并兴
五 论儒为诸子之前驱,亦为诸子之后殿
六 论战国诸子之地方性
七 论墨家之反儒学
八 《老子》五千言之作者及宗旨
九 齐晋两派政论
十 梁朝与稷下
十 一独行之士
十 二坚白异同之辨
十 三 𥘌祥之重兴与五行说之盛
十 四所谓“杂家”
十 五预述周汉子家衔接之义
本所发掘安阳殷墟之经过
一 吾等发掘之原起及工作之宗旨
二 纠葛之突生
三 政府之主持及在开封之接洽
四 河南省政府之解决此事
五 吾等之欲愿与致谢
战国文籍中之篇式书体
一
二 记言——著论——成书
考古学的新方法
明成祖生母记疑
一 成祖是否为高后子
二 䂵妃是否曾为庚申帝妃因而成祖为庚申帝子
夷夏东西说
第一章亳一商一殷
第二章夏迹
第三章夏夷交胜
第四章诸夷姓
第五章总结上文
说“广陵之曲江”
谁是《齐物论》之作者
一 述题
二 今本《庄子》为向郭所定与古本大不同
三 《齐物论》作者为慎到
四 前章所持论之旁证
五 论今本《慎子》不足据
附 记
谁是《后出师表》之作者
民族与古代中国史
夷夏东西说(此处存目,文见本书第一百七十九页)
姜原
姜之世系
姜之地望
姜姓在西周的事迹
姜羌为一字
周东封与殷遗民
大东小东说 兼论鲁、燕、齐初封在成周东南后乃东迁
〔大东小东的地望和鲁、燕、齐的初封地〕
周初东向发展之步骤
周公之事功
论所谓五等爵
〔五等称谓的淆乱〕
〔公侯伯子男释字〕
〔既非五等,更无五等爵制〕
附录
一 、战国子家叙论(此处存目,文见本书第九十五页)
二 、性命古训辨证
上卷释字
第一章提 纲
第二章周代金文中“生”“令”“命”三字之统计及其字义
第三章《周诰》中之“性”“命”字
第四章《诗经》中之“性”“命”字
第五章《左传》《国语》中之“性”“命”字
第六章《论语》中之“性”“命”字
第七章论《告子》言“性”实言生 兼论《孟子》一书之“性”字在原本当作生字
第八章论《荀子》性恶、正名诸篇中之“性”字在原本当作生字
第九章论《吕氏春秋》中“性”字在原本当作生字
第十章“生”与“性”、“令”与“命”之语言学的关系
中卷释义
第一章周初人之“帝”“天”
第二章周初之“天命无常”论
第三章诸子天人论导源
第四章自类别的人性观至普遍的人性观
第五章总叙以下数章
第六章春秋时代之矛盾性与孔子
第七章墨子之非命论
第八章孟子之性善论及其性命一贯之见解
第九章荀子之性恶论及其天道观
第十章本卷结语
下卷释绪
第一章汉代性之二元说
第二章理学之地位
傅斯年论历史是2020年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作者傅斯年。
得书感谢您对《傅斯年论历史》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