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史(套装共4册)(精装)

中华文明史(套装共4册)(精装)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中华文明史》由北京大学文学、历史、哲学、艺术、考古等学科的一流学者,历经多年的撰写、修订而成。全书时间跨度大,论题丰富,结论精当,具有既“通”且“专”的特点。该书准确地抓住了深入讨论中国古代文明的关键,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为线索,从而得以把“文明史”这一题目比较全面地纳入叙述范围中。举凡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深远的制度、现象、人物、事件,重要的物质发明、进步,文化上的优秀成果等,均得以纳入研究视野。除了“全面”之外,书中的每一论题都由国内相关领域的一流学者担纲撰写,同时反映了不同作者的通力合作、相互借鉴,在许多问题上的理解之深入、见解之精当,堪称不易之论。

内容简介

  《中华文明史》是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组织撰写的一部多学科融合的学术著作。以文明既是人类的创造史、也是人类的演进史这一观点贯穿全书,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分别对应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以及人的心灵世界,展示其错综复杂的关系,做出总体性的描述,以突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以及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过程。全书将中华文明分为四个时期,以中华文明史上重大的转型作为分期的依据,细致地描绘了各个时期文明的特点、亮点,及其承上启下的关系,彰显那些对文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探讨对文明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各种因素,从而全面论述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揭示了若干发展规律和历史经验。全书力图将中华文明放到世界格局中进行考察,写出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所处的地位。在论述中充分注意文物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结合,力求史笔、议论、才情三者相结合。

  【分卷简介】  

  一卷 严文明、李零主编  本卷卷首把中华文明置于世界文明的历程当中,以比较的眼光,解释了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并对其内涵、演进、分期、未来等问题进行了综述。其余部分则涵盖了从传说时代到秦以前的历史进程。充分利用考古发现成果,结合文献资料,对先秦时代包括青铜器、铁器、货币、度量衡等诸方面的物质文明的进步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也对汉字起源、诸子百家、音乐舞蹈等精神文明方面的成果进行综述。  

  第二卷 张传玺、王邦维主编  本卷关注从秦到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时期,以该时段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根本的特征搭建全书构架。政治上着眼于中央集权与官僚政治的确立与演变,经济方面则从土地制度的变革入手,兼及丝绸之路、官私手工业等现象;尤其着力与这一时代在文化上的巨大变革与飞跃,对独尊儒术、魏晋玄学、佛教传播与道教的出现、古代史地学的奠基与发展等,都有深入详尽的叙述。  

  第三卷 袁行霈、邓小南主编  本卷主要关注从隋唐再统一到宋代的历史。尤其对这一时期中华文明以印刷、火药、指南针等为代表的科技、唐诗宋词为代表的文化成就给予了浓墨重彩的书写。对跨民族、跨政权之间的文化交流给中华文明带来的冲击和提升,亦有深入的讨论。同时对科举制和文官制度等政治文明方面的发展,以及经济重心南移等重大政治、经济特征,也给予了相当的关注。  

  第四卷 楼宇烈、刘永强主编  本卷聚焦于逐步走向近代文明的明清时代。在继续关注中华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的同时,致力于发掘、阐述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所发生的迥异于从前历代的新因素、新趋势。明代中后期的启蒙思潮、逐步沾染近代学科近代特征传统科学技术、西学东渐多带来的冲击、文艺创作中出现的新走向等是本卷尤其关注的课题。

作者简介

  袁行霈,1936年生。北京大学国家研究院院长、中文系教授。主要著有《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国文学概论》《陶渊明集笺注》《中国文学史》四卷本(主编)等。

章节目录

第一卷

中华文明史总绪论

绪论

第一章中华文明的曙光

第二章中华文明的肇始——夏

第三章商周时期文明的兴盛

第四章辉煌的青铜文化

第五章铁器的应用和生产的发展

第六章商周时期的都邑与商业

第七章汉字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第八章商周时期的宗教与信仰

第九章教育的发达与学术的昌盛

第十章文学艺术的兴起与繁荣

彩图目录

插图目录

第二卷

绪论

第一章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制度的创立和曲折发展

第二章官僚政治的确立与演变

第三章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

第四章儒学的地位与演化

第五章魏晋玄学

第六章佛教的传入与道教的出现

第七章史学与地理学的奠基与发展

第八章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九章艺术的全面繁荣

第十章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第十一章社会生活

彩图目录

插图目录

第三卷

绪论

第一章南北文化的交融与国家的统一

第二章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的交流

第三章经济的繁荣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第四章科举制度的发展与新型士人的出现

第五章文官制度的完善

第六章儒学与宗教的新开展

第七章学术领域的拓展与教育的繁荣

第八章北方民族的成长及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第九章中外关系史的新篇章

第十章世界领先的科技与科学观念的发展

第十一章文学重心的下移与文学的全面繁荣

第十二章艺术风貌与时代精神

彩图目录

插图目录

第四卷

绪论

第一章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二章早期启蒙思潮与政治文明中的新因素

第三章在总结中发展的传统科学技术

第四章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五章政治发展与国民生

第六章清代前、中期的文化意识与业绩

第七章西学东渐与中华文明的外播

第八章宗教信仰:观念与实践

第九章文艺创作的新走向

第十章社会生活的因循与躁动

第十一章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第十二章中心城市的建设与区域差异的凸显

第十三章变革图强:近代文明的催生

彩图目录

插图目录

后记

中华文明史(套装共4册)(精装)是2006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袁行霈。

得书感谢您对《中华文明史(套装共4册)(精装)》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华史学志(第五卷) 电子书
本书全面反映了作者四十余年的治学历程、研究路径。
寻味历史系列(共四册) 电子书
一套吃不胖的古代美食攻略,梦回古代,体验异彩纷呈的风土人情,上至宫廷盛宴、文人茶会,下至百姓餐桌,共赴一场千百年前的筵席。东坡肉、蟹酿橙、拨霞供、樱桃煎、玛瑙糕……几百种古代美食炮制完全指南。
良渚玉器与中华文明 电子书
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文化基因。在距今五千多年的良渚时代,已经形成以象征神权的玉琮、象征军权和王权的玉钺,以及玉璧、玉头饰等为载体,用以标志身份和等级的用玉体系。成组玉礼器体现的礼制,开启了中华文明“器以藏礼”的传统。本书通过对玉器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良渚用玉的典型性、玉器时代与中华文明起源等问题的探讨,展现了良渚文明对中华文明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良渚古城与中华文明 电子书
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它是土筑文明、水利文明、稻作文明,高度发达的玉器系统更是独树一帜,在中国都邑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本书通过对良渚古城的发现史、格局与功能分区、营建工艺与工程、考古历程与最新进展,以及与中华文明的关系等内容的梳理,揭示了良渚文明的丰富内涵与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