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听李其纲讲新概念的故事,讲韩寒、郭敬明、张悦然们过去的故事。
内容简介
在本书中,读者将跟随作者的叙述,通过作者珍藏的当年的照片、当初的原始手写件,作者与参赛获奖者以及评委们、高校招办主任等交往的故事,“看见”影响巨大的新概念兴起与兴盛的奇迹,见证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一代文学青年在新概念青涩起步的故事……
本书既为读者还原了新概念的近二十年历史,又以流畅、充满韵味的文学笔法作叙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作者简介
作者李其纲,1954年2月20日出生于上海一纺织厂中。上海市燎原(辽源)中学69届初中生。 1970年赴江西省崇仁县插队。1974年返沪, 在街道生产组、印刷厂做过工人。1978年8月,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在校期间,任华东师大“夏雨”诗社首任主编。
1982年8月,毕业后进入《萌芽》杂志社任小说组编辑。1986年,任《萌芽》杂志社编委、小说组组长,后任“萌芽丛书”编辑室主任。1996年,任编委、纪实文学组组长。著有诗歌、文学评论、小说、散文、纪实文学等各类作品一百余万字,一级作家。
新概念作文大赛创意者,1999年首届大赛“团纸入水杯”为韩寒设题者,张悦然、郝景芳作品的首位评论者。2001年,新概念作文大赛工委会湖北会议决定设立总干事一职,由工委会一致推选为新概念作文大赛工委会 总干事。2008年,任《萌芽》杂志社副主编。2013年至 2015年,任《萌芽》杂志社执行主编。主要工作为分管新概念作文大赛、《萌芽》(新概念作文版)。迄今,是新概念历史上担任过工委会总干事的人。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新概念作文大赛历史》简介
第一章 消失了的“圆珠笔在纸上跳舞”
第二章 将一个圆与另一个圆相切并相交
第三章 让生命辽阔起来
第四章 王铁仙与华东师范大学
第五章 陈思和与复旦大学
第六章 与华东师范大学和复旦大学相关的草案
第七章 南开大学、厦门大学
第八章 南京大学
第九章 山东大学
第十章 北京大学
第十一章 清河会议
第十二章 由“原点图”、可行性草案演变成的倡议书
第十三章 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启动之前与开赛之后的媒体报道
第十四章 记忆:中央电视台记录新概念作文大赛诞生记
第十五章 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
第十六章 王蒙:最有创造性、想象力的就是新概念作文赛本身
第十七章 铁凝:无与伦比的认真
第十八章 程郁缀:一个人的重量是他的情怀
第十九章 曹文轩:新概念理论价值的最早阐释者
第二十章 乔以钢与王越:不似母女,胜似母女
第二十一章 於可训与武汉大学
第二十二章 闫苹:穿越在新概念与高考语文的前沿之间
第二十三章 林岗与中山大学
第二十四章 格非与清华大学
第二十五章 余华与新概念终审“法院”
第二十六章 叶兆言与《东京爱情故事》
第二十七章 方方与《风里密码》
第二十八章 苏童与港澳赛区
第二十九章 三驾马车:韩寒、郭敬明、张悦然
(一)韩寒:酒杯中的大海
(二)郭敬明:忧郁的N种方向
(三)张悦然:谁在说,要有光
(四)韩寒、郭敬明、张悦然:在“新概念”十年庆典舞台上相遇
第三十章 千岛湖畔的巅峰对决
第三十一章 与我同行与与我同行
(一)《萌芽》徐敏霞:蓦然回首,已是万家灯火
(二)《收获》吴越:我们与那年照射下的光同在
(三)《花城》陈崇正:追随约克纳塔法
第三十二章 北京大学的新概念群落
(一)陈佳勇:不可战胜的夏天
(二)阮项: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生活
(三)钱好:漫天繁星中的一颗星
(四)邹霖楠:猪妞的八分钟温暖
(五)孙宇晨:我就是自己的神
第三十三章 新概念的另一个星系
第三十四章 从新概念走出的作家群
(一)郝景芳:获国际雨果奖提名
(二)任晓雯:倾慕里尔克与福楼拜
(三)小饭:十八岁出门远行
(四)尹珊珊:心中的天堂是学校模样
(五)秦雯:在记忆中安放的青春和友人
(六)王若虚: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七)徐艺嘉:独一代的呐喊
(八)林培源:大巴抵达上海
(九)李晁:没有契约的出行
第三十五章 大手笔的厦门大学:2014年,花开17朵
第三十六章 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上海戏剧学院
第三十七章 峡谷回声:2014年工委会会议
附录1 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历届复赛试题(第一届至第十八届)
附录2 第十七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 初赛评委会、组委会、复赛评委会、工委会名单
新概念作文大赛历史是2016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李其纲。
得书感谢您对《新概念作文大赛历史》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