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追溯自我与社会的敏感化历史进程,回应当下女性主义、身份政治议题,寻找自我与他人、世界的合理界限。
内容简介
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忙于调整合理的限度。可以说的边界在哪里?什么时候触摸变得让人厌恶?本书作者后退一步,揭示了冲突的核心:自我和社会的日益敏感化。
聚焦敏感,围绕身体、心理、道德、审美四个维度,本书介绍了从中世纪早期到现代的敏感发展史,以辩证的角度,结合不同时代哲学家、心理学家、文学家对敏感的讨论,涉及诺贝特·埃利亚斯的文明史、尼采和列维纳斯的哲学观、卢梭和塞缪尔·理查森的小说、弗洛伊德的创伤分析、巴特勒的语言行事观、托克维尔和罗尔斯的平等观等,分析当下的创伤、语言伤害、性别问题、同情的限度以及高敏感性人群,引导我们思考人与人之间的边界、分裂社会的身份政治,走出“囊泡化”的傲慢。
作者简介
作者斯文娅·弗拉斯珀勒,哲学博士,德国《哲学杂志》主编,“科隆哲学节”发起人之一。著有《当孩子出生后:为人父母的哲学历险》《强势女性:一种新的女性气质》《原谅:与罪周旋》《我们作为享受工作者:绩效社会的自由与强迫》《好的毒药:妒忌与爱》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译者说明
导言
第一章 敏感化的过程
诺贝特·埃利亚斯的文明史
敏感的自我
行为的精致化
惩戒与敏感性
高潮即转折点?
第二章 伤口的力量
韧性还是敏感性?
尼采派对战列维纳斯派的一场辩论
成问题的绝对化
敏感的韧性
有韧性的敏感性?
第三章 共情的世纪
#MeToo运动之前的反性侵潮流
大卫·休谟与情感的传染
卢梭把道德女性化
萨德理解的敏感性
文明的更高阶段?
第四章 我们心中的暴力
弗洛伊德与不灭的原始性
恩斯特·容格尔的内心体验
痛苦守恒原则
惩罚的暴力
冷面具与自我甲壳
什么是受害者?
第五章 创伤与触发
有机体像一个小囊泡
受害者:从计数到讲述
从冲动到触发:创伤后应激障碍
恐痛症?
第六章 语言敏感性
语言的现实效果
德里达与巴特勒:作为抵抗的游戏
冒犯性言论
语境敏感性
语言的二义性
狂妄的要求?
第七章 共情的局限性
在不同的肤色下
关闭的自我:托马斯·内格尔与让·埃默里
受影响者的视角与立场理论
共情与失去自我
我感受到了你没有感受到的东西
感觉更强烈?
第八章 敏感性社会
高度敏感与独异者范式
共鸣敏感性
保罗·瓦莱里与安全空间
“雪花”对抗“好吧潮生人”
别碰我?
第九章 保持距离的规则
现代社会对距离的渴望与人类学对触摸的恐惧
社交的规则化
最细微的振动:普莱斯纳主张的得体感
什么是合理的?
第十章 结论
托克维尔悖论
结构与个人
看待社会敏感化进程的双重视角
新联盟
致谢
参考文献
译名对照表
知识背景
1. 阳性泛指、性别平等的语言与性别改写
2. 多种性别
3. 有毒的男性气质
4. #MeToo
5. 主题标签
6. #Aufschrei
7. “说不就是拒绝”和性刑法改革
8. 性革命与性解放
9. 绿党的恋童癖讨论
10. 女性配额
11. 堕胎权与“支持生命”运动
12. 认同与“身份政治”
13. “政治正确”
14.《一九八四》和“新话”
15. 取消文化
16. “Nigger”
17. “黑人的命也是命”
18. 觉醒文化
19. 星期五为未来
20. 触发警告
21. 新冠疫情期间德国的防疫政策
敏感与自我是2023年由理想国出版,作者[德] 斯文娅·弗拉斯珀勒。
得书感谢您对《敏感与自我》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