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通论

网络文化通论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采用文化基本理论来界定网络文化概念。

内容简介

本书初步搭建了包括网络文化资源、网络文化行为、网络文化心态、网络文化制度和网络文化传播在内的网络文化理论与应用并重的体系,并从媒介文化批判的视角,阐释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基本问题,同时提出文化存量的概念,力图推动网络文化成为21世纪新的文化经济增长点。

作者简介

作者李文明,1955年生,四川省自贡市人,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教授、高级编辑。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毕业,曾长期供职于地方电视媒体,主要从事广播电视新闻学和网络传播研究,已出版著作两部、发表论文160余篇,主持国家级社科课题1项、部省级社科课题多项,曾获浙江省社科联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绪论

一、抓好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执政党新时期的一大要务

二、网络生活:网民的“第二人生”

三、网络文化的“三位一体”

四、网络:当代公民的“第四成长环境”

五、上网:当代人的“第五习惯”

六、网络文化建设与“六大建设”紧密关联

第一章 网络文化界定

第一节 从文化的定义观照网络文化的概念

一、什么是文化

二、什么是网络文化

第二节 网络文化的基本结构

一、网络文化的五大要素

二、网络文化的“理想类型”

三、网络文化的不同层面

第三节 网络文化的本质特征

一、网络文化的技术特征

二、网络文化的精神特征

三、网络文化的主体特征

第四节 网络文化的主要功能

一、网络文化功能简析

二、网络文化现状概览

第二章 网络文化资源

第一节 网络文化资源的概念、特征与发展

一、网络文化资源的概念

二、网络文化资源的特征

三、中国网络文化资源的发展

第二节 网络文化的技术资源

一、计算机技术资源

二、网络技术资源

三、通信技术资源

第三节 网络文化的内容资源

一、网络文化内容资源的特点与类别

二、网站文化资源

三、网民文化资源

四、网络文化资源的问题分析

五、网络文化资源的本土化

第三章 网络文化行为

第一节 网络时空的无限扩展性

一、网络时间的无限扩展

二、网络空间的无限扩展

三、“网络疆域”与“电子邻近”

第二节 网络行为的多样性

一、从热词流行分析网络言语行为的补救功能

二、从网络诸“客”看网民全新的生存方式

三、“人肉搜索”——网络行为带来的立法争议

第三节 网络行为的约束性

一、网络行为的善与恶

二、网络行为的伦理规范

第四章 网络文化心态

第一节 网络流行文化所反映的大众心态

第二节 网络文化心态结构解析

一、网络文化的社会意识

二、网络文化的社会心理

第三节 网络文化心态功能分析

一、网络文化的政治、法律思想

二、网络文化的哲学、文学艺术意识

三、网络文化所反映的人们日常精神状态

四、网络文化的发展趋势

第五章 网络文化制度

第一节 网络文化所带来的得与失

一、我们因网络而得到的

二、我们因网络而失去的

第二节 兴利除弊:网络文化的制度追求

一、网络文化是柄双刃剑

二、大兴网络文化之利

三、力除网络文化之弊

第三节 规范发展:网络文化的制度设计

一、全党全民,共建共享

二、在他律中规范

三、在自律中发展

第六章 网络文化传播(上)

第一节 网络文化传播的互动性规律

一、互动的概念阐释

二、互动传播的意蕴与模式

三、网络互动的基本类型与具体形式

四、网络文化传播的线上与线下互动

五、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融合互动

第二节 网络文化传播的权威性规律

一、权威与权威性

二、网络文化传播中权威性的解构

三、网络文化传播权威性的重构

四、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正面作用

第三节 网络文化传播的非线性规律

一、线性传播与非线性传播

二、非线性传播在网络文化传播中的具体应用

三、非线性传播在网络文化传播中的正负效应

四、非线性传播规律对网络文化传播的若干启示

第七章 网络文化传播(下)

第一节 网络文化传播的超时空规律

一、时空观与超时空理念

二、网络文化的超时空传播

三、网络文化超时空传播的正负效应

四、遵循超时空规律,发展健康网络文化

第二节 网络文化传播的对立效应规律

一、对立、对立效应及其规律性

二、现实社会矛盾冲突的折射

三、对立效应的破解与转化

四、媒体的社会弥合功能

第三节 网络文化传播的突变规律

一、突变论的基本特性与社会化应用

二、文化突变的一般法则与网络文化突变律

三、网络舆情的突变及其应对

第八章 网络文化批判

第一节 网络文化的现象学批判

一、网络文化的后现代意蕴

二、从“艳照门”事件看私人领域公共化

三、从博客看公共领域私人化

四、从李希光事件看网络实名制

五、“网络综合征”的文化反思

第二节 网络文化的媒介文化学批判

一、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

二、网络文化与非网络文化

三、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

四、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

五、网络文化传播的效果与公信力

第九章 网络文化建设

第一节 网络文化重在建设

第二节 网络文化的技术建设

一、互联网新技术建设

二、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多媒体建设

第三节 网络文化的内容建设

一、网络文学异军突起

二、网络恶搞亟待疏导

第四节 网络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一、网络文化建设调查结果分析

二、增强网络文化建设的文化自觉

第五节 网络文化视阈中的微博景观

一、“微博文化”高速渗入社会生活

二、裂变式传播碎片化信息

三、自媒体时代的“微文化”

四、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公民文化

五、“微博文化”与企业文化及消费文化

六、存量文化的数字化推广

第十章 网络文化管理

第一节 网络文化善在管理

一、网络文化的“脱序状态”

二、网络文化管理的强制性与非强制性

三、网络文化管理的内化与外化

四、变“守”和“堵”为“攻”与“疏”

第二节 网络文化的技术管理

一、隐性的中心辐射状模式

二、“对等系统”的无中心状态

三、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监管

四、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监管

第三节 网络文化的内容管理

一、操作性语言对于思想的阉割和控制

二、有限管制:尽量减少直接干预

三、内容分级:值得探索的途径

四、志愿者:值得借鉴的做法

五、网络文化的公共治理

第十一章 网络文化:新的文化经济增长点

第一节 “山寨文化”:文化发展的“双刃剑”

一、山寨文化的正面效应

二、山寨文化的负面影响

三、山寨文化的去路

第二节 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文化存量与文化增量

一、网络文化从传统文化中获得给养

二、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化中扬弃与创新

三、弘扬传统文化,提升网络文明

第三节 文化网络化:文化发展的加速器

一、网络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不足的弥补

二、网络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第四节 网络文化产业:信息化社会的主导产业

一、什么是网络文化产业

二、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概况

三、网络文化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后记

网络文化通论是2012年由玖壹合创出版,作者李文明。

得书感谢您对《网络文化通论》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发展社会学通论 电子书
本书回归社会学经典传统,回应中国发展的重大关切,以社会本体论和二律和合论为研究视角,以增长-发展、转型-变迁、传统-现代、分化-整合、冲突-控制、本土化-全球化为发展社会学的基本范畴,以社会需求-社会行动-社会结构为分析框架,研究发展社会学的概念、理论品格,分析社会类型、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需求、社会行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探讨中国凤凰涅槃的路径及中国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后发国家。
财富的本源及流转通论 电子书
本书作者通过对“原始社会”的“部落库房”、自给自足农牧时代的“小粮仓”、社会化大生产时代的“市场”等三个历史时期,进行分析和推理后得出结论:它们都是各自时代的“社会库房”。而在每个时代,人们都需要围绕着各自的“社会库房”进行经济活动。又从“社会库房”概念出发,揭示出“社会库房”的账簿体系分别对应着经济活动中的“社会需求账簿”“社会供给账簿”“社会流通账簿”“社会分配账簿”“社会消费账簿”,并通过“
魏晋南北朝诗歌通论 电子书
本书为作者多年来研究魏晋南北朝诗歌的成果,所涉时代诗作包括建安诗歌、正始诗歌、两晋诗歌、南朝诗歌以及魏晋南北朝乐府诗歌等,研究的视角既有家族与地域文化视角下的诗歌创作研究,也有对诗歌的文化内涵、审美意象、情感趋向的探讨。还有对山水诗、玄言诗、宫体诗、永明体等诗歌体式特征的详析。在关注文人诗的同时,也涉及到了乐府诗的成诗模式与乐歌性质等方面。
影视艺术鉴赏通论(第2版) 电子书
本书以影视鉴赏为切入点,对构成影视艺术及鉴赏整体的工艺流程(在影视艺术中,有影视艺术文本本身、有创造影视艺术文本本身的相关因素等)均作了全面关注。
针灸临证古今通论.皮肉筋骨分册 电子书
本套丛书是将古代针灸文献与现代临床相结合,汇总分析古代医籍中针灸治疗150余种临床常见病证的相关文献。文献资料来源于先秦至清代末年的130余种重要针灸著作。通过数据库的应用全面、准确地整理出相关内容,对各病证的取穴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出临床治疗的规律和特点,包括循经取穴、分部取穴、辨证取穴、针法灸法特点等,以求起到提纲挈领的效果,并与现代临床进行比对,寻找异同点,最后提出合理的临床参考处方。此书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