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唐诗三百首》
入选教育部新编语文教材指定阅读书目,语文新课标阅读指定书目
Z好的唐诗选本,几百年家喻户晓,堪称唐诗中的《诗经》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蘅塘退士语)
无障碍阅读本
《宋词三百首》
精选宋词三百首详注本,亲近宋词的佳读本
宋词,中国文学史上耀眼一颗明星,穿越千年时空,璀璨依旧。
生动的意象、流畅的韵律、凝练的结构,以及作品中所表达的普适情感,铸就了这人类艺术的奇葩,也奠定了它千年来不可逾越的地位。
《论语》
入选教育部新编语文教材指定阅读书目,语文新课标阅读指定书目
一部Z古老的人类思想宝库,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源头。
用简洁精巧的文字,诠释透彻圆融的智慧。
《孟子》
入选教育部新编语文教材指定阅读书目,语文新课标阅读指定书目
儒家四书之一,影响中国两千年的道德规范与人生哲学
雄辩精深、说理精辟、曲折尽情,汉语散文之典范
无障碍阅读本
《史记》
不读《史记》,你将难以了解中国漫长历史的源头;不读《史记》,你将难以领略中国人物传记的精彩。
《史记》是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是一首首惊心动魄的传奇史诗,更是一幕幕演尽人世百态的生活戏曲。它告诉读者,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一个人应该披荆斩棘,一往无前,创造属于自己的传奇。
内容简介
《唐诗三百首》
全书由孙洙(即蘅塘退士)与他的继室夫人徐兰英编选,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编辑完成,书的题目有的说脱胎于民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有的说取自“诗三百”,说法各不相同。《唐诗三百首》共选入唐代诗人77位,计311首诗,其中五言古诗33首,乐府46首,七言古诗28首,七言律诗50首,五言绝句29首,七言绝句51首,诸诗配有注释和评点。
五言古诗简称五古,是唐代诗坛较为流行的体裁。唐人五古笔力豪纵,气象万千,直接用于叙事、抒情、议论、写景,使其功能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其代表作家有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起源于战国时期,甚至更早。现在公认Z早的、Z完整的七古是曹丕的《燕歌行》。南北朝时期,鲍照致力于七古创作,将之衍变成一种充满活力的诗体。唐代七古显示出大唐宏放的气象,手法多样,深沉开阔,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韩愈等。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是律诗的一种。五律源于五言古体,风格峻整,音律雄浑,含蓄深厚,成为唐人应制、应试以及日常生活中普遍采用的诗歌题材。唐代五律名家数不胜数,以王昌龄、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刘长卿成就为大。
七言律诗简称七律,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与五律相同。七律源于七言古体,在初唐时期渐成规模,至杜甫臻至炉火纯青。有唐一代,七律圣手有王维、杜甫、李商隐、杜牧、罗隐等,风华绝代,辉映古今。
五七言绝句简称五绝和七绝,都是古典诗体中绝句的一种。五绝起源于汉,七绝起源于六朝,两者都在齐梁时期成型,初唐阶段成熟。唐代绝句气象高远,率真自然,达到了吟诵自由化的Z高峰,名家有李白、王维、王昌龄、韦应物、杜牧、刘禹锡等人。
《宋词三百首》
宋词在我国古代文苑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有许多选本流传至今,《宋词三百首》是目前流行的宋词选本,为朱孝臧(1857-1931)晚年精心编辑。其选录标准以“浑成”为主旨,并求之体格、神致。所选作品,多为两宋名篇,兼顾了各种风格,小令长调均采,偏重于长调慢词。从中可以窥见宋词面目。但是朱氏个人较推崇吴文英、周邦彦、姜夔,并侧重于南宋,在有限的篇幅中,遗漏两宋词佳作在所难免。该版本大致以时间先后为序,但将徽宗赵佶排首位,僧仲殊和女词人李清照排于最后,是朱氏的历史局限所致。
《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以记言为主,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孟子》
《孟子》是《论语》之后Z重要的儒家经典,记述了孟轲一生的主要言行,突出地记述了孟轲仁政主张、反对暴政和武力兼并的政治思想,以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孟子》是四书中篇幅Z大的部头Z重的一本,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
《史记》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黄帝时期下至汉武帝时期约三千年的史事。它有一百三十篇,分本纪、表、书、世家以及列传五个部分,囊括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各个方面,其旨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叙事条理清晰、详略得当,写人神态毕现,栩栩如生,文辞精美,丰富多彩。《史记》在我国史学上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作者简介
蘅塘退士(1711~1778),清朝人,原名孙洙,字临西,江苏无锡人,《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他自幼家贫,性敏好学,寒冬腊月读书时,常握一木,谓木能生火可敌寒。经历乾隆九年(1744)他考中顺天举人,授景山官学教习,出任上元县教谕。乾隆十六年(1751)他得中进士,1752年-1754年任大城知县,卢龙知县。后遭人谗陷罢官,平复后任山东邹平知县。乾隆二十五年(1760)、二十七年(1762)两次主持乡试,推掖名士。他为官清廉如水,爱民如子,又勤勉好学,书似欧阳询,诗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
朱孝臧(1857~1931)晚清四大词家之一。一名祖谋,字古微、藿生,号沤尹、彊村,浙江归安(今吴兴县)人。光绪八年举人,次年进士,历官编修、侍讲学士、礼部侍郎。著有词集《彊村语业》二卷,身后其门人龙榆生为补刻一卷,收入《彊村遗书》。
孟子,姬姓,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县东南部人),东周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生卒年月因史传未记载而有许多的说法,其中又以《孟子世家谱》上所记载之生于周烈王四年(西元前372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西元前289年)较为多数学者所采用。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断杼教子”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史圣”。他从小学习古代典籍,先后师从儒学大师孔安国、董仲舒,丰富了学养。青年时,他又漫游天下,增长了见识。后来,他做了汉武帝的侍从官,深受汉武帝器重,奉命出使西南地区。当他出使归来时,时任太史令的父亲司马谈病重,临终交托他撰写史书的遗志。司马迁继承父亲的官职和遗志后,开始着手著述史书。后他因遭遇李陵之祸,一度终止史书的撰写工作。终历经十四载,他于逝世前完成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从此青史留名。
章节目录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论语》
《孟子》
《史记》
《国学启蒙经典》套装是2020年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作者。
得书感谢您对《《国学启蒙经典》套装》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