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的后半生(增订版)

沈从文的后半生(增订版):1948-1988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真的历史是一条河”,中国国家图书馆第10届“文津图书奖”获奖作品,新版增订——

(1)这是一部“感动沈从文家人”的沈从文传记——沈虎雏(沈从文之子)给《沈从文的后半生》提过不少细致而又中肯的意见,他的一位80岁高龄的表哥拿到精编版后,从头天晚上11点一直通读到次日凌晨3点,“他对我父亲的了解远远超过其他读者,但很多时候是噙着眼泪读,停不下来。”

(2)这是一部令《活着》作者“感慨万分”的人物传记——作家余华收到这部书稿电子版后,“一口气,从晚上8点左右读到早上4点多,感慨万分。”在接受“澎湃”专访时,余华表示“张新颖是我一生的好朋友”,他坦承,“有时候朋友要求我给他们的孩子推荐小说,我只好遵命,我推荐的小说里必有沈从文的”。

(3)这是一部获得中国国家图书馆“文津奖”的新经典传记——近年来,张新颖因为对沈从文传记资料的深刻研究和不凡见识,把国内外沈从文研究的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是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凌宇《从边城到世界》等之后的一个重大收获。沈从文逝世30周年暨2018年“增订版”,首次收入沈从文作为“绝笔”的《一点记录——给几个熟人》。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感动沈从文家人”的沈从文传记,一部令《活着》作者“感慨万分”的人物传记,一部获得中国国家图书馆“文津奖”的新经典传记(增订版)。

沈从文逝世三十周年暨2018年“增订版”,新增《沈从文的后半生:这是什么样的故事》(绝境的故事,个人和时代关系的故事,创造力的故事,爱的故事,时间胜利的故事),并首次收入沈从文作为“绝笔”的《一点记录——给几个熟人》。

沈从文,生于1902年,逝于1988年。“如果他在世,肯定是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的候选人。”不少人喜欢这样的说法,以此来加重对沈从文的崇仰和表达遗憾。《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认为,这固然是个很大的遗憾,不过实在说来,获奖与否并没有多么重要。重要的是,对沈从文的认识,能走到多远多深。1988年,远未到盖棺定论的时候。“重新发现”沈从文的工作仍将继续……

从1948年始,沈从文在时代大转折关口的精神危机和从崩溃中的恢复,成为他后半生重新安身立命、成就另一番事业的起点。《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这部著作由此起笔,沿着他生命的坎坷历程,翔实叙述他的社会遭遇、个人选择和内心生活,叙述他为始终不肯放弃的物质文化史和杂文物研究而做的超常努力和付出。

《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这部传记,特别着力于呈现沈从文后半生漫长而未曾间断的精神活动。在时代的剧烈变动中,这种连续、细密、复杂的个人精神活动,清晰见证了一个弱小个人的全力挣扎,一个平凡生命以柔弱的方式显现的强大勇气和信心,一个“有情”的知识者对历史文化长河的深沉而庄严的爱——一如他爱家乡的那条长河,曾经不知疲倦地抒写那条河的故事,他的后半生甘受屈辱和艰难,不知疲倦地抒写历史文化长河的故事。

作者简介

2002年底,三十二卷本《沈从文全集》终于出版,其中四百万字系沈从文生前未曾刊发的且多为1949年后所写——九卷书信中有八卷写于1949年之后,这三百余万字书信“从数量上讲接近沈从文创作的文学作品的总量”——由此,张新颖发愿为沈从文的后半生立传,一度累出眼疾。

张新颖,1967年生于山东,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作品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著作《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沈从文的前半生:1902—1948》、《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等;当代文学批评集《栖居与游牧之地》、《双重见证》、《无能文学的力量》、《置身其中》、《斜行线》等;随笔集《迷恋记》、《此生》、《有情》、《风吹小集》、《读书这么好的事》等。曾获得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文学评论家奖(2006年)、第一届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2008年)、第六届鲁迅文学奖(2014年)、第十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2015年)等多种奖项。

在《沈从文的后半生》,张新颖说:“我想呈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一个人半生的经历,他在生活和精神上持久的磨难史,虽然这已经足以让人感慨万千了;我希望能够思考一个人和他身处的时代、社会可能构成什么样的关系。现代以来的中国,也许是时代和社会的力量太强大了,个人与它相比简直太不相称,悬殊之别,要构成有意义的关系,确实困难重重……虽然在二十世纪中国,这个方面的力量过于强大,个人的力量过于弱小。不过,弱小的力量也是力量,而且隔了一段距离去看,你可能会发现,力量之间的对比关系发生了变化,强大的潮流在力量耗尽之后消退了,而弱小的个人从历史中站立起来,走到今天和将来。”

条河的故事,他的后半生甘受屈辱和艰难,不知疲倦地抒写历史文化长河的故事。

章节目录

[题记] 万千人在历史中而动……

[说明]

[上部]1948—1965

第一章转折关口的精神危机和从崩溃中的恢复

一、恢复“年青”,“重新安排”

二、“痴人”之“梦”,“收拾残破”

三、“红绿灯”,“我们一代若干人必然结果”

四、神经已发展到“最高点”上,“不毁也会疯去”

五、“悲剧转入谧静”,“大悲”

六、“把一只大而且旧的船作调头努力”

七、理解“呓语狂言”,理解“恢复”和“重铸我”

八、为什么选择历史文物研究

第二章革命大学

一、“理论测验在丙丁之间,且不会扭秧歌”

二、《老同志》

三、“提一提莫作践疯人,就很好了”

第三章“明白生命的隔绝,理解之无可望”

一、“因为明白生命的隔绝,理解之无可望”

二、“时代十分活泼,文坛实在太呆板!”

三、三兄弟

第四章 川行土改:“群”、“单独”的生命、“有情”的传统

一、到“群”里去

二、自己想写的作品,想做的研究

三、对存在有了理会,对人生有了理会

四、生日

五、时代的锣鼓声,被土地的平静所吸收

六、用温习旧年来过旧年

七、“有情”的传统

八、尾声

……

[下部]1966—1988

……

第十三章“还得好好活在人间”

一、“不升天,不下地,还得好好活在人间”

二、“还有人记得我们啊!”

三、“令人痛苦”

四、改善

五、生活中添了些活泼气氛

六、着急

第十四章以“忘我”来恢复人的“潜伏能力”

一、“小处”和“大处”

二、南方之旅

三、有忙不完的事是“幸运”

四、伤害

五、以“忘我”来恢复人的“潜伏能力”

六、旧人旧事新识

七、渐行渐远

八、避震南行

第十五章“出土”时期

一、“稳住自己”

二、离开博物馆,调入社科院

三、往来

四、担心

五、出版、住房

六、费解

七、“我总算活过来了”

第十六章“一个健康的选择”之后

一、美国的讲演

二、他乡旧友新知

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四、张兆和的工作

五、八十岁的惊喜

第十七章生命的完成

一、犹及回乡听楚声

二、日本之行

三、病

四、想象中的电影

五、小房间里的来客

六、老泪

七、最后的文字,最后的话

八、告别

九、逐渐完整起来的沈从文世界

十、张兆和

[附录一] 死亡的诱惑,求生的挣扎:沈从文作为“绝笔”的《一点记录——给几个熟人》

[附录二] 沈从文的后半生:这是什么样的故事

主要参考书目

初版后记

增订版后记

[影像] 沈从文走过的路

沈从文的后半生(增订版)是2018年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作者张新颖。

得书感谢您对《沈从文的后半生(增订版)》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国古代科学家列传·贰 电子书
以10个领域100位科学家的生平及科学成就为主线,为你展现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轨迹和科学发展的环境。
我的前半生(全本)(精) 电子书
想要了解一个人的一生,最好就是去阅读他的传记,如果想要了解溥仪,那么此书是最好不过的版本。
为历史而生:马克·布洛赫传 电子书
本书是关于马克·布洛赫的第一部传记。
此生只为守敦煌 电子书
目前市面上详尽、完整、可信的常书鸿传记。 常书鸿:首任敦煌研究院院长,被誉为“敦煌守护神”。 讲述从张大千到常书鸿再到段文杰、樊锦诗的百年敦煌。 常书鸿曾说:“若有来生,我还是要守护敦煌。” 常书鸿决定了敦煌今天的这般模样。 没有人见到敦煌后能无动于,就像你无法不对常书鸿心怀敬畏。
我的前半生 电子书
【全本】精装典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