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本经济史

战后日本经济史:从喧嚣到沉寂的70年

我想读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犀利剖析深层机制,揭示日本经济增长和停滞背后的奥秘。

内容简介

日本如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废墟中迅速实现了经济复兴?是什么力量推动日本经济走上了高速发展之路?曾经喧嚣一时的“泡沫经济”到底是如何产生,又终究归于破灭?将近30年的沉寂之后,日本的未来,路在何方? 在日本举国上下都沉浸在辉煌盛世的狂热气氛中时,野口悠纪雄率先对“房地产泡沫”提出了公开警告。如今,当日本逐渐被世界经济的大潮抛在身后,而“安倍经济学”却收效甚微之际,野口悠纪雄又通过本书,将多年思索和追问的答案公之于众。 野口悠纪雄在书中追忆,其人生的最初影像始于1945年东京大空袭中的恐怖经历,他这一代人亲历和参与了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他们曾为高速发展的无限风光而豪情满怀,也曾因经济失速后的衰落萧条而五味杂陈。他们中有很多人因时代的变幻而饱受命运的捉弄,或者被无情地湮没在时代的洪流之中。 本书论述经济发展历程及其深层机制的同时,还穿插介绍了野口悠纪雄本人及其好友、同事的大量真实经历,为读者还原出一幅幅生动、立体的战后日本社会经济图景。相信无论是野口悠纪雄对经济问题冷峻犀利的剖析,还是他对往昔经历满含深情的回望,都会为读者带来不同凡响的阅读体验。

作者简介

著者简介 野口悠纪雄,1940年出生于东京。东京大学工学部毕业后,进入大藏省工作。1972年在美国耶鲁大学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在一桥大学、东京大学、斯坦福大学及早稻田大学等任教授,于2017年9月起任早稻田大学商业及金融研究中心顾问。专业为金融理论、日本经济论。著有《信息经济理论》《财政危机的结构》《土地经济学》《泡沫经济学》《经济危机的途径》《金融政策之死》《制造业毁灭日本》等。 译者简介 张玲,贵州大学毕业,后赴日本留学,现就职于日本爱知大学。有《对中国中央政府教育政策动向的考察》《从央视春晚看中国的文化政策战略》等多篇论文发表。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序章

第1章 战时体制延续到战后 1945年—1959年

1 废墟中再次出发

2 倾斜生产方式与通货膨胀

3 经济高速增长前的助跑

4 告别战后

5 战后史观与1940年体制史观

第2章 高速增长是如何实现的? 1960年—1970年

1 高速增长正式开始

2 在大藏省看到的1940年体制真貌

3 高速增长的机制

4 从美国看日本

第3章 企业大家庭战胜了石油危机 1971年—1979年

1 尼克松冲击与浮动汇率制

2 爆发了石油危机

3 石油危机与浮动汇率制的意义

第4章 金光闪闪的80年代 1980年—1989年

1 日本第一

2 自由主义思想再度盛行

3 泡沫形成

4 强烈感觉到时代在偏离轨道

第5章 泡沫与1940年体制同时消亡 1990年—1999年

1 泡沫崩溃

2 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问题

3 陷入混乱的大藏省

第6章 前进中的世界把日本抛在了身后 1980年—

1 德国统一前后

2 中国成功实现工业化

3 IT革命为经济活动带来重大变化

4 90年代以后,日本逆风而行

5 日本陷入长期停滞

6 21世纪,日本的历史停下了脚步

终章 我们应该何去何从

后记 摆脱“头脑中的1940年体制”

附录:战后七十年回顾年表

出版后记

战后日本经济史是2018年由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作者[日]野口悠纪雄。

得书感谢您对《战后日本经济史》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你可能喜欢
中国经济与社会史评论(2016年卷) 电子书

社会和经济史方面的集刊,收录了水利、矿业、建筑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中国经济史论丛(2014年第1期:总第2期) 电子书

发表经济史理论与方法、中国经济史、世界经济史、中外比较经济史诸方面论文,中外经济史论著评论与国外经济史理论评介,专题研究成果述评与国内外经济史研究前沿。
中国经济史评论(2017年第1期) 电子书

本期内容包括纪念文章专栏、专题论文和综述,纪念文章以纪念吴承明、汪敬虞等老一辈经济史研究大家为主题,缅怀了老一辈经济史研究者的高尚风貌和严谨研究态度。
中国经济史论丛(2016年第1期总第4期) 电子书

本书发表经济史理论与方法,中国经济史、世界经济史、中外比较经济史诸方面的论文,专题研究成果述评与国内外经济史研究前沿或研究动态的报道等等。
中国经济史评论(2018年第2期总第8期) 电子书

覆盖多个历史时期,深入评析中国经济史问题。
中国经济史论丛(2015年第1期总第3期) 电子书

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再探析,从全球史视角下的长期经济增长研究。
政治经济学报(第5卷) 电子书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本册是第5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