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正之供.新史学文库

维正之供.新史学文库:清代田赋与国家财政(1730—1911)

立即阅读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编辑推荐

以多维、平衡、缜密的思路,爬梳丰富史料,为清代田赋与国家财政这一研究领域添补更为完整的解释。

内容简介

田赋是清朝的“维正之供”,关系国计民生甚巨:它长期占国家财政收入的70%以上,也是民众最主要的赋税负担。田赋联系着皇帝、官僚、绅衿与小民,以其为切入点,可以观察到国家、社会的运转方式及其相互关系。

清朝以“永不加赋”为祖训,雍乾之际“耗羡归公”后,田赋正额的规模相对固定 。在中央集权的财政管理体制下,地方官吏从田赋等税收中建立起额外收支体系,以应对18世纪中期以降日益显著的额定经费缺口。咸同年间的一系列财政合理化改革,也未能改变这一基本结构。田赋制度运作中的两重性(额定、额外收支并存),与高度中央集权之下的分散性(表现为“包征包解”模式),成为清代财政管理之常态,对于当日之吏治民生与国家治理产生重要而深远之影响。

本书依据大量的清代档案、政书、文集与方志,贯通“古代”与“近代”,结合制度、人物与史事,对清代田赋制度、政府财政与国家治理问题进行坚实的讨论。

作者简介

作者周健,先后毕业于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现执教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主要从事清代以来的社会经济史研究,目前关注清代的田赋、财政与社会,晚清漕粮、漕运制度之变革,晚清中央与省级财政之关系等问题。论著发表于《近代史研究》、《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华文史论丛》等刊物。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绪论

一、清代的田赋

二、田赋制度与财政结构

三、本研究的侧重

四、基本思路与史料利用

第一章 陋规、摊捐与19世纪初期的地方财政——以嘉庆二十五年清查陋规一事为线索

一、陋规

二、摊捐

三、陋规背后:财政结构与吏治

四、清查陋规所见之财政理念

五、小结

第二章 “漕耗归公”之后:尹继善改革与18世纪江苏漕务

一、雍正七年尹继善的漕务改革

二、改革之后:18世纪后半期的江南漕务

三、嘉庆初年清厘漕弊之尝试

四、小结

第三章 清代漕粮河运的解体:嘉道年间江南漕弊之探析

一、帮费问题

二、大小户问题

三、漕粮盈余与亏空

四、小结

第四章 仓储与漕务:道咸之际漕粮海运的展开

一、道光末年的河海并运

二、咸丰年间漕粮海运的再启与中止

三、漕粮海运下的督抚、州县与民众

四、小结

第五章 清代的地丁银制度——以19世纪中期湖北各州县收支结构为中心

一、收入:地丁征价及相关问题

二、支出:地丁盈余的分配

三、小结

第六章 改折与海运:胡林翼改革与19世纪后半期的湖北漕务

一、咸丰七年胡林翼的漕务新章

二、清厘粮亩:革除征收积弊

三、同光年间的漕粮折征与采买海运

四、小结

第七章 第二次耗羡归公:同治年间江苏的钱漕改章

一、同治年间钱漕新章之确立

二、同治、光绪年间钱漕征价制度之实态

三、小结

第八章 江南重赋的终结:同治初年江苏减赋新探

一、同治二年减赋之酝酿与初奏

二、同治四年减赋定案

三、减赋之后:同光年间的漕粮征解

四、小结

第九章 中央与地方间的失衡:光宣之际的平余提解与钱漕加捐

一、甲午至庚子间的钱漕减征与提解平余

二、庚子至清末的钱漕规复、加捐与提解平余

三、从银贱钱贵到银贵钱贱:州县的财政困境

四、小结

第十章 自封投柜与书差包征:清代中后期的田赋征收

一、自封投柜与包揽

二、书差与田赋征收

三、书差包征成立之结构

四、太阿倒持:书差包征与财政管理

结语

一、额外财政与“包征包解”

二、漕务变革:从贡赋逻辑到市场逻辑

三、清季改正田赋之困局

参考文献

后记

维正之供.新史学文库是2020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周健。

得书感谢您对《维正之供.新史学文库》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