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原来这是一本讲义,讲《汉书》,也讲其他。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汉书》若干篇章的细致解读,分析《汉书》所叙述之历史过程与历史认识的根源,揭示记忆、回忆、追忆及谎言在历史叙述与认识形成过程中的意义与局限;展现皇帝、官僚、侠士与儒生以及普通百姓的思想、言行与生活,阐明历史过程中人、社会与国家的不同作用及其局限;以现代人的思想与智慧,洞察历史真相,认识人类历史进程及其特征,阐发历史叙述中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和价值,思考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前世今生。
全书分五章,汉书的成立及其本原、成功的天子与失意的皇帝、霸王道的治理实践、侠客与儒生的世界、汉代农民的生活与社会。第一章,讲历史叙述的本原,探讨当时的人对于历史事实的认识。历史事实是唯一的,也是客观;历史叙述则是主观的、复数的。第二章,讲皇帝,力图通过历史文献和历史叙述,将神秘的天子拉下神坛,还原其作为普通的人并进而探讨皇帝的“人性”。第三章,主要讲汉代的官僚,特别分析了循吏与酷吏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体现出来的文化传统和政治现实,进而讨论了汉代“霸王道杂之”的政治策略和意识。第四章,讲侠士与儒生,“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仁与义均能在儒生与侠士身上看到,而其作为一种势力恰恰是国家政权需要消灭或者驯化的。第五章,讲普通百姓,“编户齐民”,他们不仅仅是簿册上的数字符号,更是活生生的人。有了人,才有国家,而不是相反。历代史书上基本见不到普通百姓的存在。
作者简介
作者鲁西奇,男,1965年10月生,江苏东海人。1982-1995年间就读于武汉大学,1995年获博士学位;1989-2007年间在武汉大学工作,2001年任教授。现为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与历史地理研究。出版《区域历史地理: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城墙内外:古代汉水流域城市的形态与空间结构》《人群·聚落·地域社会:中古南方史地初探》《中国古代买地券研究》等专著6种,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项,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项目1项。入选首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兼任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规划评审专家。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
《汉书》的成立:历史叙述的本原
一 刘邦的早年故事:“天命”与“民心”的制造
二 “北方有佳人”:传闻、想象与重构
三 记忆、回忆、追忆以及谎言
帝王之道:成功的天子与失意的皇帝
一 “天人三策”:武帝的问题和董仲舒的回答
二 轮台诏:帝王的忏悔
三 王莽的天子梦
四 皇帝与天子
酷吏与循吏:霸王道的治理实践
一 “三尺法”与“人主意指”
二 奉法循理与宽仁待民
三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义气仁心:侠客与儒生的世界
一 从“风尘三侠”和“柳毅传书”说起
二 救人于厄,振人不赡
三 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编户齐民:汉代农民的生活与社会
一 编户齐民:王朝国家统治下普通百姓的身份
二 五口之家及其生计和负担
三 《先令券书》与《中服共侍约》
四 静谧而安宁的乡村
征引与参考文献
后记
何草不黄:汉书断章取义是2015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鲁西奇。
得书感谢您对《何草不黄:汉书断章取义》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