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通过三个关键片段,对新教育在中国产生、早期发展的艰难过程给予深入研讨,运用社会史的方法进入中国近代社会,揭示了以往近代史研究往往不能观察到的侧面。
内容简介
科举制度的废除、新式学校的建立,不仅是中国教育制度目前的巨变,而且直接牵动着政与学的关系在中国现代社会的重构。本书通过三个不同类型的个案考察,展示了从1895年到1926年的三十年间,新教育场域逐渐兴起的艰难历程。三个个案分别为:1895-1913年,科举被废除前后,湖南省新式学堂逐步取代原有“士绅惯习”的进程;1917-1923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期间,努力为北大塑造“科学的精神实质”,试图建立自外于政治的“学术社会”,书中对此做了颇具新意的社会史分析;1921-1926年,在江西,新式学校里培养了一大批追求进步的青年学生,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形成和发展是嵌入在民国教育和政治格局中的。以上三个专题,成为上中下三篇,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书中所说的“新教育场域”,其实是“五四运动”时代老师辈和学生辈的两代人,从三个个案可见,当年大学与中学教育的变化走向,取决于清末民初的政治场域和局势变化。本书通过三个关键片段,对新教育在中国产生、早期发展的艰难过程给予深入研讨,运用社会史的方法进入中国近代社会,揭示了以往近代史研究往往不能观察到的侧面。
作者简介
作者应星,1968年生,重庆市人。现为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著有《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2001)、《村庄审判史中的道德与政治:1951-1976年中国西南一个山村的故事》(2009)、《“气”与抗争政治: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稳定问题研究》(2011)。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引论
上篇 从科场场域到后科场场域 ——1895—1913年的湖南
一 导言
二 科场场域与1895年前的社会支配关系再生产
三 新的支配关系的确立与科场的衰败:1895—1905年的湖南社会
四 社会支配关系的再生产与后科场场域:1905—1913年的湖南社会
五 小结
中篇 “学术社会”的兴起 ——蔡元培与北京大学,1917—1923年
一 导言
二 蔡元培到任前的学术风气
三 “兼容并包”与大学作为现代学术中心
四 “教育独立”与大学作为学术自治场域
五 “休戚相关”与大学作为学术兴国基地
六 “养成人格”与大学作为科学话语共同体
七 小结
下篇 中等学校与中共革命 ——1922—1926年的江西
一 导言
二 “盗火者”“深耕者”及其“搭桥者” ——江西共产主义运动兴起的三种角色
三 南昌二中及其改造社:同心圆式的革命网络
四 南昌一师:网格状的革命网络
五 小结
结语
征引文献
新教育场域的兴起,1895—1926是2017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作者应星。
得书感谢您对《新教育场域的兴起,1895—1926》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