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场域的兴起,1895—1926

新教育场域的兴起,1895—1926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通过三个关键片段,对新教育在中国产生、早期发展的艰难过程给予深入研讨,运用社会史的方法进入中国近代社会,揭示了以往近代史研究往往不能观察到的侧面。

内容简介

科举制度的废除、新式学校的建立,不仅是中国教育制度目前的巨变,而且直接牵动着政与学的关系在中国现代社会的重构。本书通过三个不同类型的个案考察,展示了从1895年到1926年的三十年间,新教育场域逐渐兴起的艰难历程。三个个案分别为:1895-1913年,科举被废除前后,湖南省新式学堂逐步取代原有“士绅惯习”的进程;1917-1923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期间,努力为北大塑造“科学的精神实质”,试图建立自外于政治的“学术社会”,书中对此做了颇具新意的社会史分析;1921-1926年,在江西,新式学校里培养了一大批追求进步的青年学生,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形成和发展是嵌入在民国教育和政治格局中的。以上三个专题,成为上中下三篇,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书中所说的“新教育场域”,其实是“五四运动”时代老师辈和学生辈的两代人,从三个个案可见,当年大学与中学教育的变化走向,取决于清末民初的政治场域和局势变化。本书通过三个关键片段,对新教育在中国产生、早期发展的艰难过程给予深入研讨,运用社会史的方法进入中国近代社会,揭示了以往近代史研究往往不能观察到的侧面。

作者简介

作者应星,1968年生,重庆市人。现为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著有《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2001)、《村庄审判史中的道德与政治:1951-1976年中国西南一个山村的故事》(2009)、《“气”与抗争政治: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稳定问题研究》(2011)。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引论

上篇 从科场场域到后科场场域 ——1895—1913年的湖南

一 导言

二 科场场域与1895年前的社会支配关系再生产

三 新的支配关系的确立与科场的衰败:1895—1905年的湖南社会

四 社会支配关系的再生产与后科场场域:1905—1913年的湖南社会

五 小结

中篇 “学术社会”的兴起 ——蔡元培与北京大学,1917—1923年

一 导言

二 蔡元培到任前的学术风气

三 “兼容并包”与大学作为现代学术中心

四 “教育独立”与大学作为学术自治场域

五 “休戚相关”与大学作为学术兴国基地

六 “养成人格”与大学作为科学话语共同体

七 小结

下篇 中等学校与中共革命 ——1922—1926年的江西

一 导言

二 “盗火者”“深耕者”及其“搭桥者” ——江西共产主义运动兴起的三种角色

三 南昌二中及其改造社:同心圆式的革命网络

四 南昌一师:网格状的革命网络

五 小结

结语

征引文献

新教育场域的兴起,1895—1926是2017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作者应星。

得书感谢您对《新教育场域的兴起,1895—1926》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国历史上的国计民生 电子书
第十六届中国社会史学会年会暨“中国历史上的国计民生”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选集。
以色列 电子书
作者戈迪斯是在美国出生并完成高等教育后移民以色列的犹太人。这种背景使他迥异于那些以色列背景的现代以色列历史的研究者。他在观察以色列时,既有那份能够入乎其内的谙熟,又有一份出乎其外的超然。 本书除了关注巴以冲突外,更多地聚焦于以色列犹太人的内部矛盾,对它们的来龙去脉做了见树见林的交代,这是有别于同类著作的特色之处。因此,本书并非又一部顶着通史名号的阿以战争史、巴以冲突与和谈史,再加犹太移民史,而毋宁是在此基础上对整个以色列社会的鸟瞰。作者想谱写的,不是以军乐为主的铜管乐,而是多声部的交响乐;作者想捕捉的,与其说是政治事件、军事行动、谈判桌、协议内容、营救策略,不如说是这些东西背后的人、他们的性格、他们的观念。 书中收录了8幅极具史料价值的历史地图和45幅极富现场感与时代意味的历史图片。
张力与限界 电子书
“近世中国”系列丛书之一,对1933年-1934年中央苏区革命的研究。
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新史学文库 电子书
本书研究明清时期的户籍赋役制度,尝试探索一种关于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社会变迁和国家转型的解释路径。
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新史学文库 电子书
本书运用历史学与人类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分析中国传统家族组织的动态理论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