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的力量

非暴力的力量:政治場域中的倫理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内容简介

當以暴易暴看似成為不得不的選擇,

非暴力的主張還有什麼意義?

「現代政治理論中最有影響力的聲音」、「當代最重要的女性主義理論家」茱蒂斯・巴特勒

反思國家暴力與全球政治狂潮之作

在公民不服從運動於各地風起雲湧的當代,

誰有權來界定什麼是暴力、什麼是非暴力?

當你是一名為了爭取社會平等的政治抗爭者,在什麼情況下,你覺得你可以行使暴力?

反過來說,又是在什麼樣的狀況下,國家權力能夠「合理」行使暴力?

思考這些問題,就是政治的倫理學。

當代非暴力政治的難題在於:對於到底該如何界定一種行動是否暴力,往往看法分歧,從而導致了國家在行使暴力上的獨佔權。本書集結了茱蒂斯・巴特勒近年對政治倫理、國家暴力與抗爭運動的關懷與思索成果。針對暴力與非暴力的界定問題、人與人之間相互依存的必要,以及我們保衛他人的義務,都提出了獨到而深刻的剖析。

暴力與非暴力的界定遠比我們所想的曖昧,在本書中,巴特勒取徑傅柯、班雅明、法農、巴里巴等人的理論,拆解暴力所隱含的話語陷阱,也探討了為何這種壓迫總是行使在難民、少數種族與特定性別身上。此外,也分析了「種族幻象」(racial phantasms)如何形塑了國家的正義以及行政上的暴力

非暴力常被誤解為出自冷靜靈魂的消極手段,巴特勒則賦予它全新的政治想像,她認為非暴力與憤怒、仇恨,甚至毀滅都並不相違,是一種充滿憤慨、激情與攻擊性的表達形式。透過肉體抗爭與不合作,抗爭者向當權展現其存在;當弱者受暴力斲傷而催折,他人則透過悲慟與紀念賦予其生命存在價值。從而超越了個人主義,一種新的、全球性的平等理想也就此誕生。

專文推薦

黃涵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教授)

各界推薦

「茱蒂斯‧巴特勒是當代最具創意和勇氣的社會理論家,且一直持續寫作。」──柯尼爾‧衛斯特(Cornel West),著有《種族議題》(Race Matters)

「做為一種抵抗和抗議的手段,非暴力通常被視為消極的和堅決的個人主義。而巴特勒的哲學則認為,這實際上是一種精明甚至激進的集體政治策略。」──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非暴力的力量)引導我們踏上一條從未嘗試過的解放之路,在開始追求的這一刻,我們似乎便能認識和感到熟悉。」──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書評LSE Review of Books

「茱蒂斯‧巴特勒是當代最有洞見、最勇於挑戰且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傑伊·伯恩斯坦(Jay Bernstein),美國哲學家,著有《論暴力:思無所限》(Violence: Thinking without Banisters)

專文推薦

非暴力:一種積極面對暴力的政治實踐

黃涵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教授)

目前任教於美國柏克萊大學的茱蒂斯・巴特勒,在政治哲學、倫理學、女性主義、酷兒理論等領域都是相當具有影響力的當代哲學家與行動者。巴特勒的學術著從早期的《性別麻煩:女性主義與身份的顛覆》(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1990)和《要緊的身體:論性的言談限制》(Bodies That Matter: On the Discursive Limits of Sex, 1993)開始,就已奠定她在當代學術界的重要地位。這些著作都挑戰了傳統二元對立的性別概念,把性別界定為一種建構和展演的過程。巴特勒在實際行動上除了為女同性戀和男同志平權運動發聲之外,也強力批判以色列的猶太復國主義。

巴特勒的學術著述豐富且多元,但不乏前後連貫的關懷,包括對於即身性(embodiment)的重視,而她的倫理學總是不離主體對於自身認知限制的體察。本書《非暴力的力量:政治場域中的倫理》(The Force of Nonviolence: The Ethical in the Political,後文引為《非暴力的力量》)也延續了這些關懷,透過與班雅明、德希達、佛洛伊德等人思想的對話,深入探討政治與倫理領域中至關重要的暴力與非暴力的議題。但本書同時也為暴力研究提供了新的語彙和概念,包括可悲慟性(grievability)、展演性(performativity)、脆弱性(vulnerability)等等。

《非暴力的力量》的論述核心,在於暴力與非暴力之間模糊但並非不存在的區分,也正是這樣的模糊性或曖昧性,使得批判性思考顯得格外重要,以免暴力與非暴力落入虛假不實的區分甚至被誤用,畢竟暴力論述總是具有政治與情感的效應,會被用來合理化特定政策與利益。本書主張暴力總是經過詮釋的,也因為如此,本書企圖打開詮釋暴力的可能性。巴特勒並不贊成為了對抗體制暴力而訴諸策略性的暴力,同時巴特勒也在挑戰有關非暴力的預設。非暴力應該被理解為社會與政治實踐,而不是道德取向;非暴力不一定出自於平靜的靈魂,而經常是憤怒;更重要的是,非暴力是一種只能趨近但無法完全實現的理想。如本書書名所示,非暴力不是抗拒行動,而是一種積極面對暴力的力量;非暴力的重要任務不在於譴責個別暴力行為,而是更應該揭露和批判體制性的暴力與壓迫。巴特勒指出:「事實上,當世界成了一個暴力的場域,『非暴力』的意義便在於替這樣的世界中找出生存與行為之道。當暴力似乎要充斥整個世界、無所宣洩時,透過非暴力的力量,可能扭轉、制止或改變暴力的局面。」

要反思暴力與非暴力的區分,我們必須打破與他人界線分明的「自我」的迷思。如果我們對於暴力和非暴力的思考侷限於自我的概念,我們可能因此無視體制性的或客觀性的暴力,因為我們無法清楚指認施行暴力的個人。這樣的迷思也可能讓「自我防衛」合理化暴力行為,沒有考慮(不管是個人或一整個族群、甚至國家的層次)「自我」的社會性,也就是個體之間的交互依存。當我們破除自我的迷思,每一個生命都將是值得保存的,每一個生命的逝去也都是值得哀悼的,這就是本書的核心概念「可悲慟性」(grievability)。必須強調的是,可悲慟性並非只是一種情感,更對於我們反思健康照護、戰爭、公民身份等,有積極的作用。「可悲慟性」同時是想像力和行動的倫理要求,我們被彼此、被每一個生命的逝去纏繞,我們對於構成暴力的所有現實和結構性因素不再習以為常。

《非暴力的力量》並沒有給出確切的行動步驟,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它企圖撼動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一切價值觀,挑戰我們關於暴力與非暴力的錯誤觀念,那是建構新的共存方式必要的第一步。如同巴特勒自己在後記所說的,「我們生活在無數暴行和死亡肆虐的年代」,更需要理解暴力的真相。在當錢的時代裡,我們依然目睹著難民、無國籍者、有色人種、女性、跨性別者等群體遭受暴力甚至戮殺的日常,這些都不是個別事件,而是具有全球的連結性。同樣是在我們所處的時代裡,國家機器任意使用自己的媒體和武力將異議份子塑造成暴民,即便他們使用和平的手段。

當我們從媒體看到許許多多暴力的報導和影像,我們是否在感受短暫的驚嚇之後,當作什麼事都沒發生,無視遺忘或抹煞系統性的暴力?要讓非暴力展現真正的力量,我們需要的是理論分析、倫理、認識論、社群網路、團結和行動的號召。除此之外,我們在某種程度上也必須要脫離現實,保持對於更多可能性的未來的政治想像。這些都是《非暴力的力量》給予讀者的。

作者简介

作者簡介

茱蒂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

1956年生,耶魯大學哲學博士,美國後結構主義學者,研究領域涵蓋女性主義、酷兒理論、政治哲學以及倫理學。目前任教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修辭學與比較文學系。

巴特勒為女性主義理論代表人物,其著作《性/別惑亂:女性主義與身分顛覆》一書,更是女性主義的必讀經典。她近年的研究關懷,則轉向政治、暴力與倫理問題,被稱為「現代政治理論中最有影響力的聲音」和「最有影響力的女性主義理論家」。

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期間,巴特勒參與了學術界連署,讉責香港警察的暴力行為,並促請香港政府捍衛學術自由,以及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

譯者簡介

蕭永群

臺灣大學中文系101級,美國加州聖塔芭芭拉分校東亞研究所畢業,專攻臺灣日治時期文學語言暨翻譯研究,現任美國德州媒體業新聞記者兼主播。譯有臺灣詩人杜國清《翻譯與譯詩》(英譯)。鍾愛羅曼...

(展开全部)

非暴力的力量是2020年由商周出版,作者茱蒂斯.巴特勒(JudithButler)。

得书感谢您对《非暴力的力量》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电子书
本书对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进行了梳理和阐述。
马克思的价值:当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 电子书
本书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的新的内涵和意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若干理论问题 电子书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理考察当今我国社会中的各类经济问题,从理论上高屋建瓴地把握有关经济规律、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市场经济、经济改革等基本问题,强调唯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才能保证我国的改革沿着正确的道路开展。作者用明白晓畅的语言,分析辨释了一些复杂深奥的理论问题,全书脉络贯通、泾渭分明,是是非非、一目了然。
一七六六年的卢梭:论制度与人的变形 电子书
跟着作者,重新理解卢梭。
比较政治学研究(2019年第1辑/总第16辑) 电子书
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政治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集刊,聚焦于比较政治领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