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互动的大背景,从国家安全内外环境变化的逻辑视角分析国家安全观的演变。特别是,在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视角下,探讨构建新发展格局与有效维护国家安全的关系,阐释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全书以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从汲取人类优秀安全思想成果、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借鉴系统科学精髓三个方面,探索国家安全现代化的理论基础,系统梳理、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国家安全体制、战略与政策、法治、人才与教育等方面所取得的体系建设的巨大成就,分析了我国在国家安全主要领域和重点领域所面对的重大风险挑战以及提升能力、有效应对之策。
作者简介
作者王宏伟,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国家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应急管理学会理事、国家卫健委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指导专家、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国家安全、应急管理、反恐怖主义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出版《新时代应急管理通论》《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研究》《公共危机管理概论》《公共危机管理》等专著和教材十多部,其中《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探析:从制度优势到治理效能》一书获得北京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公开发表论文100多篇;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个、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两个。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第一章 踏上新征程的国家安全现代化
第一节 有效维护国家安全:百年奋斗征程的不懈追求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国家安全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国家安全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国家安全
四、新时代的国家安全
第二节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安全现代化的国际背景
一、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
二、国际政治环境的变化
三、国际军事环境的变化
四、国际安全环境的变化
第三节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国家安全现代化的国内环境
一、中国走进新时代
二、新时代需要着力防范化解的重大风险
第四节 构建新发展格局与有效维护国家安全
一、新发展理念与国家安全
二、构建新发展格局与国家安全
三、新发展阶段与国家安全
第二章 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安全现代化的基本遵循
第一节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容
一、国家安全的内涵
二、六大要素
三、七对关系
第二节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特征
一、整体性
二、全面性
三、层次性
四、辩证性
五、客观性
六、政治性
七、开放性
第三节 准确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
一、坚持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二、澄清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认识误区
三、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开放和动态演进的安全观
第四节 让总体国家安全观落地生根
一、新安全格局的含义
二、公共安全的定位
三、应急管理与公共安全的关系
四、应急管理的发展方向
第三章 国家安全现代化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古今中外优秀安全思想
一、中国传统安全思想精华
二、西方国家安全理论
三、风险社会理论
第二节 马克思的总体性理论
一、总体性理论溯源
二、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总体性
三、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整体性
第三节 系统科学理论
一、国家安全系统的多元性
二、国家安全系统的层次性
三、国家安全系统的整体性
第四章 塑造现代化国家安全体系
第一节 国家安全体制建设
一、维护国家安全的职责分工
二、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成立
三、国家安全人民防线的构建:以“朝阳群众”为例
第二节 国家安全战略与政策体系
一、国家安全战略
二、国家安全政策
三、国家安全风险预案
第三节 国家安全法治体系
一、国家安全法律制度
二、国家安全执法、司法、守法
第四节 国家安全人才体系
第五节 国家安全教育
第五章 维护国家安全能力的现代化
第一节 面向现代化的国家安全能力
一、国家安全风险监测评估能力
二、国家安全风险预警能力
三、国家安全情报收集能力
四、国家安全信息报送能力
五、国家安全危机事件指挥与处置能力
六、国家安全信息报告与发布能力
第二节 全面提升维护主要领域国家安全能力
一、政治安全
二、国土安全
三、军事安全
四、经济安全
五、文化安全
六、社会安全
七、科技安全
八、信息安全
九、生态安全
十、资源安全
十一、核安全
十二、生物安全
第三节 着力提升维护重点领域国家安全能力
一、提升维护国家政治安全能力
二、提升确保国家经济安全能力
三、提升保障人民生命安全能力
四、提升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能力
第四节 在新安全格局下谋划应急管理发展的“新棋局”
一、实现真正的“大应急”
二、履行公共安全治理和维护国家安全双重职责
三、牵头抓总完善公共安全体系
四、协同处置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
五、构建大安全大应急框架
六、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参考文献
中国国家安全现代化研究是2025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王宏伟。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国家安全现代化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