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刘永华力作。此个案展示出礼化为俗的过程,为理解中国历史上的礼俗互动问题提供了线索。
内容简介
厉祭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但当时主要流行于社会上层。此后,历代王朝大多沿袭了这一传统。不过,直到明代才开始按照"里"为单位设置厉坛,从而将厉祭推行到了乡村,开启了厉祭"庶民化"的趋势。同时,明王朝设计的乡厉坛祭祀制度也包含了社会秩序建构的面向,亦即与里社坛祭祀制度配合。至清代,"分坛"的出现使得厉祭在乡村中更为普遍,其意义也随之产生了变化。今天所看到的闽西四保乡村中的"无祀"习俗,正是由此而来。
作者简介
作者刘永华,麦吉尔大学博士,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明清以降社会文化史、社会经济史等领域的研究。著有Confucian Rituals and Chinese Villagers: Ritual Change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a Southeastern Chinese Community, 1368-1949,主编《中国社会文化史读本》《仪式文献研究》,翻译《法国史学革命》《马丁·盖尔归来》《文化贸易》等,并担任“历史–人类学译丛”执行主编。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自序
历史上社祭与厉祭的源流
一、社祭与厉祭的起源
二、历代社祭制度的演进
三、历代厉祭制度的演进
明初里社坛与乡厉坛制度的出台
一、明初里社坛制度的出台
二、明初厉坛制度的出台
里社坛、乡厉坛制度的推行
一、神明名号与坛场建置
二、规制、区位与祭祀主体
三、祭期、祭物、仪注与恤孤问题
四、维护与管理
五、里社坛、乡厉坛的衰替与重建
里社坛、乡厉坛祭祀与乡村社会
一、乡村社祭和厉祭的变迁
二、两坛制度与礼下庶人
三、民间传说所见的社神
结语
后记
帝国缩影.历史人类学小丛书是2019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刘永华。
得书感谢您对《帝国缩影.历史人类学小丛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