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缩影.历史人类学小丛书

帝国缩影.历史人类学小丛书

立即阅读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编辑推荐

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刘永华力作。此个案展示出礼化为俗的过程,为理解中国历史上的礼俗互动问题提供了线索。

内容简介

厉祭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但当时主要流行于社会上层。此后,历代王朝大多沿袭了这一传统。不过,直到明代才开始按照"里"为单位设置厉坛,从而将厉祭推行到了乡村,开启了厉祭"庶民化"的趋势。同时,明王朝设计的乡厉坛祭祀制度也包含了社会秩序建构的面向,亦即与里社坛祭祀制度配合。至清代,"分坛"的出现使得厉祭在乡村中更为普遍,其意义也随之产生了变化。今天所看到的闽西四保乡村中的"无祀"习俗,正是由此而来。

作者简介

作者刘永华,麦吉尔大学博士,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明清以降社会文化史、社会经济史等领域的研究。著有Confucian Rituals and Chinese Villagers: Ritual Change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a Southeastern Chinese Community, 1368-1949,主编《中国社会文化史读本》《仪式文献研究》,翻译《法国史学革命》《马丁·盖尔归来》《文化贸易》等,并担任“历史–人类学译丛”执行主编。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自序

历史上社祭与厉祭的源流

一、社祭与厉祭的起源

二、历代社祭制度的演进

三、历代厉祭制度的演进

明初里社坛与乡厉坛制度的出台

一、明初里社坛制度的出台

二、明初厉坛制度的出台

里社坛、乡厉坛制度的推行

一、神明名号与坛场建置

二、规制、区位与祭祀主体

三、祭期、祭物、仪注与恤孤问题

四、维护与管理

五、里社坛、乡厉坛的衰替与重建

里社坛、乡厉坛祭祀与乡村社会

一、乡村社祭和厉祭的变迁

二、两坛制度与礼下庶人

三、民间传说所见的社神

结语

后记

帝国缩影.历史人类学小丛书是2019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刘永华。

得书感谢您对《帝国缩影.历史人类学小丛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你可能喜欢
皇权不下县?——清代县辖政区与基层社会治理 电子书
探究清代县辖政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明德学校史话 电子书
本书展示了明德学校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地位,也从一个侧面再现了民国时期教育家办学的原貌和特点。
明代秀才的生活世界.中华学人丛书 电子书
本书对明代秀才的生活世界进行了详尽的考察。
中国历史上的国计民生 电子书
第十六届中国社会史学会年会暨“中国历史上的国计民生”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选集。
溪畔灯微 电子书
1969年春天的一个夜晚,我在失学两年半后,意外收到重获上学资格的通知,怀着要马上奔回课堂的迫切心情,我独自一人,在晚上九十点钟,沿一条20华里的山路摸黑走出深山。那片深山,不仅有很多的山猪,还有当时还没有灭绝的山牛、老虎和其他野兽,春天更是毒蛇复苏出没之季。我一路上挥动着手中的棍棒,心中充满对山林的恐惧,更怀有对求学的憧憬。山路沿着一条山溪延伸,大约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没有任何村落人家,漆黑一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