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3卷本为深圳大学新闻系优秀毕业设计,以深度报道和纪录片为主.
内容简介
《新闻的名义》三卷本收入深圳大学新闻系自2013年以来毕业设计中的优秀作品,按照主题分为“人文观照”“社会脉动”“前沿观察”,作品体裁主要是深度报道、纪录片(有文字说明、工作图片、视频二维码),每篇作品都包括如下内容:选题由来,文字作品,穿插图片,学生谈作品完成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如何克服困难的,指导老师做点评,有些作品配发业界老师的评价、后续影响。此三卷本是方法论教材《新闻专业毕业设计》的配套案例作品集,主教材举的绝大部分案例来自此三卷本作品集。本书为作品集的第二本“社会脉动”。
作者简介
辜晓进,1956年生于南京,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毕业,法学硕士,高级编辑。从事报纸编辑工作20余年,现任深圳报业集团总编助理,高级研究员。迄今发表各类作品逾300万字,其中20多篇分别获中国国际新闻奖、中国时事报道奖、全国科技新闻优秀论文奖、首届全国现实题材科学文艺奖等奖项。1998年获广东新闻最高奖“金枪奖”。现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理事,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导师。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代序
理想是有温度的
序二
使命感并非凭空而来
坚守在生命终点的“天堂使者”
记者带你了解真实的中国入殓师
明阳山的“地下工作者”
入殓师们的家庭生活
未来入殓师的困惑和无奈
“天堂使者”的社交窘境
“遗体其实是很美丽的东西”
“生固欣然,死亦无憾”
学生感言 活在当下,且行且珍惜
指导老师的话 张扬人性
深圳禁毒
(主稿) 三十年的战争:仍在求胜
难以忽视:禁毒战争就在眼前
毒霾难散:长期的禁毒博弈
层出不穷:新型毒品带来新挑战
难戒毒瘾:双管齐下,知易行难
(辅稿1) 流动的黑色血液——深圳毒品由来起底
毒品溯源:屡摧不倒的中转站
本地制毒:人尽皆知的新秘密
暗涌流动:看不见的“包裹”
(辅稿2) 一座城的努力与坚守
六大强戒所力图遏制吸毒势头
138个工作站的柔性帮扶
“喝美沙酮是回到人间”
如影随形的动态管控
(辅稿3) 三个人的涉毒史
沉沦:“走错一步,永远回不了头”
挣扎:戒毒成功?没有这样的说法
重生:有支点才有转折
(辅稿4) 顾所长:戒毒工作路漫漫
“她吸了冰毒之后觉得自己像蜘蛛侠,居然从三楼跳下去了。”
“如果我们把他们当成一个个敌人,他们没有任何依靠对象,自己也感到很孤立。”
“他们在强戒所里不仅是戒毒,对社会也有一个宣传教育的责任。”
“眼看着他们出去又进来,我们心里真是难受。”
(辅稿5) 禁毒前沿:政府与毒品的新一轮较量
冰毒“上位为主”
“第三代毒品”悄然而至
互联网+:新型毒流通道
直面暴力抗法形势的缉毒英雄
(辅稿6)谁在吸?为何吸?——访深圳社会学家李晓凤教授
无处安放的生活:边缘化的城市移民
认同与追随:吸毒圈的亚文化现象
反复沉沦:家庭是对症“良药”
归途漫漫:就业困难是“拦路虎”
(辅稿7) 香港:近在咫尺的他山之石
每个人都有权利说“不”
个性化服务保护戒毒者尊严
宣传不能只靠恐吓
学生感言 为什么我们会选择做毒情调查?
指导老师的话 学生的能力超出我的想象
快手江湖——农村网红风云录
开篇
第一回 生来彷徨
第二回 网红穷途
第三回 农家子弟江湖老
媚俗与超越并存的快手文化
学生感言 快手江湖无江湖
指导老师的话 以深描代替批判
守艺人
卷首语
《守艺人》纪录片介绍
新时代下匠心独运的守艺人——探访粤港地区老手艺之龙凤褂
跨越古今的嫁衣传奇
历史发展中传统裙褂的曲折之路
时代浪潮下暗涌的传承与革新
通往一流道路上的匠心守护
唐志茹:绣衣、裁心、缝岁月
邓启荣:外绣于型,内秀于心
学生感言《守艺人》项目组组长感言
指导老师的话 做传统文化的守夜人
深圳涉外婚姻三十年
(主稿) 深圳涉外婚姻持续降温
“外嫁”仍当道 涉外婚姻延续老传统
半数老外盼来深圳做“买卖”
10个姑娘嫁出去 2个媳妇讨进来
美加澳成联姻大户
过半外男属再婚
中女外男隔8岁
“高知”组合占主体
(辅稿1) 深圳涉外婚姻那些“国事”
三大移民国家最受欢迎
中美夫妻年龄差距最大32岁
“外娶婚”的背后: 68%的外籍华人
32%的洋媳妇:西方女性不爱深圳男人?
亚洲妻子:逃离家长制的婚姻
差异越小,越易离婚?
(辅稿2) 逆势而行的理性城市
20世纪80年代:萌芽于蛇口酒吧的涉外婚姻
20世纪80年代末:每10对登记结婚的夫妻中,就有一对是涉外婚姻
20世纪90年代:涉外婚姻提前降温
21世纪:新型交友方式促发展 离婚率低
(辅稿3) 异国梦的幸福与无奈
真爱?难!
找她?难!
靠他?难!
为了Ta?难!
(辅稿4) 他和她的故事
“物质”成了妻子的情人
“织毛衣的人是我不是她”
浪漫的跨国爱情遇上柴米油盐
我有妻子,但我也孤独
我们都是human beings(人类)
当日本寿司撞上中国爆炒
中国男人都会做饭
洋丈夫帮我适应了自己祖国的生活
(辅稿5) 涉外婚介达半数 非法经营无人管
涉外婚介仍然存在与移民公司合作
5万元“买”个越南媳妇
个人要求为首要,证明材料为次要
民政局:婚介所已经和我们没关系了
新时期的隐忧:网络婚介
涉外婚介到底该不该禁?
(辅稿6) 京沪深三地涉外婚姻比较
60万外籍人士在中国
年增长:北京稳增,沪深回落
国籍:京深爱“美”,上海钟“日”
夫妻年龄差:上海大于京深
“外男中女”仍是涉外婚姻主体
高学历、再婚男女成涉外婚姻主力军
因“地缘”兴起的涉外婚姻
学生感言 毕业设计:浓缩大学四年精华的新闻之旅
指导老师的话 用社科研究方法助力深度报道
失控与失语——泥头车里的人
司机失语:媒体的单向度报道之源
生存环境:“最严格制度,最严厉执法”
为了生活违规上路
是谁,让他们上路?
心声:“我们也不喜欢‘飞机手’”
“围城”里的世界
再见了“大个子”
学生感言 泥头车采访手记
确定群体身份
从他者的视角看
回归历史文本
指导老师的话 不能让边缘人群失语
治不好的血铅
序篇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学生感言 毕业设计,一个沉重的话题
毕设是一次展示,更是一次反思
指导老师的话 第一次指导电视新闻片
社工观察:“职业雷锋”的困惑
(主稿) “职业雷锋”之惑——深圳社工群体扫描
上篇:他们是谁?
中篇:社工群体的行业危机
下篇:社工行业的未来图景
(辅稿1) 殡仪馆里的社工
殡仪馆和家属之间的桥
“最大的感触就是不想再做社工”
“人文关怀的社会”是愿景
(辅稿2) 社工CEO刘萍
从义工“大姐大”到机构CEO
“社工要像医生一样要求自己”
“我喜欢化繁为简”
(辅稿3) 汪国波:我在香港做社工
天水围的年轻社工
组建“新家园”
助人自助,自助助人,生命影响生命
学生感言 毕设比毕业论文更“虐心”
指导老师的话 绝知此事要躬行
金牌的迷思——我国竞技体育及其教育面面观
(主稿) 伤病之躯
游走在蛮力与药物之间的训练
徘徊在伤病与淘汰之间的抉择
处于复杂而模糊状态的伤病保障机制
(辅稿1) 尴尬的文化课
训练和学习难以兼顾
挂学籍的单招生
文化短板的负面效应
“体教融合”可行吗?
(辅稿2) 退役之路
接轨社会的艰难
一口封闭的井
特长生的含金量
(辅稿3) 背影里的亲人
熟悉的陌生人
一言难尽的望子成龙
着力延长的母爱
(辅稿4) 荣誉与利益
从娃娃抓起的“荣誉感”
民族荣耀光环之下的个人奉献
金牌背后的利益
学生感言 一种莫名的责任感,油然而生
指导老师的话 立意取胜
摘星星的人
(主稿) 全景:追星新形态
“前线”:粉丝“领头羊”
粉丝:隐形“经纪人”
偶像:粉丝来养成
(辅稿1) “追星经济”
零距离追星的代价
一张照片创造的利益链
被“生产”出的人气
(辅稿2) 圈内,沸腾不止
制造话题的“屏幕大大”
处于争议中的“前线”
被联结的粉丝
(辅稿3) 圈外,负压重重
不被理解的追星
自我:隐藏与展现
围城里的人问你好
学生感言 追星的圈子像个小江湖
指导老师的话 不戴有色眼镜
新闻的名义Ⅱ(21世纪新闻传播学应用型教材新闻专业毕业设计配套作品集)是2018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辜晓进。
得书感谢您对《新闻的名义Ⅱ(21世纪新闻传播学应用型教材新闻专业毕业设计配套作品集)》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