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举要

中国史学史举要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一本面向社会公众尤其是史学爱好者的介绍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历程的普及读物。

内容简介

全书共九章,从史学的兴起、“正史”的创建、史学的多途发展、史学发展的新转折、通史撰述和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多民族史学演进的深入、史学走向社会深层、史学的总结与嬗变、史学在社会大变动中的分化九个方面阐述了自先秦至20世纪初年中国史学发展的过程及其在各发展阶段上的面貌与特征,内容翔实、丰赡,尤其对中国史学之理论成就的发掘与阐释,用力甚多,特色鲜明。

本书结构严谨、新颖,于横向上把握历史发展与史学发展的关系,于纵向上揭示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史学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表现,二者紧密结合,风格卓尔不群,脉络井然有序,凸现出各相关历史时段之史学的独特风貌与发展趋势。本书新意颇多,文风平实,叙述流畅,高屋建瓴,深入浅出,便于读者阅读和埋解,对全面认识中国史学面貌与继续探索这个领域多有启迪和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作者瞿林东,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1967年以中国史学史专业研究生毕业于该系。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史学理论与中国史学史研究。

著有《唐代史学论稿》《中国史学散论》《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史学的沉思》《杜佑评传》《史学与史学评论》《史学志》《中国史学史纲》《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中国简明史学史》《中国史学通论》、六卷本《中国史学史》魏晋南北朝隋唐卷、《中国历史文化散论》以及《史学导论》(合著)等书,主编《历史·现实·人生系列》(七种)《20世纪中国史学研究系列》《中华大典·历史典·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分典》《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年刊)。撰有《中国史学的遗产、传統和当前发展趋势》、《略论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特点》《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史学观》等论文、评论200余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自序

第一章 史学的兴起(先秦时期)

第一节 史学的源头

一、反映人类历史记忆与历史意识的传说

二、传说中的古史踪影

第二节 史学萌芽于官府

一、中国最早的历史记载

二、中国最早的历史典册、史诗和国史

第三节 私人历史撰述的出现

一、《春秋》《左传》和《国语》

二、《竹书纪年》和《世本》,《战国策》和《战国纵横家书》

三、史学兴起的标志

参考书目

第二章 “正史”的创建(秦汉时期)

第一节 政治大一统造就了新的史学

第二节 司马迁《史记》

一、司马迁撰《史记》

二、开创纪传体通史的恢宏气象

三、“其言秦汉,详矣!”

四、历史哲学

第三节 《汉书》

一、班固与第一部宏伟的皇朝史

二、上下洽通,详而有体

三、皇朝意识和正宗思想

第四节 史学的多方面成就和《汉纪》的继出

一、史学的多方面成就

二、《汉纪》

参考书目

第三章 史学的多途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一节 史学发展的面貌

第二节 “正史”撰述的新发展

一、撰写皇朝史的高潮

二、《续汉书》八志、《后汉纪》和《后汉书》

三、《三国志》和《三国志注》

四、《宋书》《南齐书》和《魏书》

第三节 地方史、民族史和关于域外情况的记述

第四节 家史、谱牒和别传

参考书目

第四章 史学发展的新转折(隋唐五代时期)

第一节 官修史书的成就

一、历史意识的增强和史馆的设立

二、“五代史”纪传和《五代史志》

三、新修《晋书》和《南史》《北史》

四、国史、谱牒和礼书

第二节 刘知幾《史通》

一、刘知幾的史学批评意识和《史通》的主要内容

二、《史通》的史学批评理论

三、刘知幾的“史才三长”说

第三节 杜佑《通典》

一、杜佑的政治生涯和《通典》的史学价值

二、关于社会结构认识的新发展

三、经邦、致用的史学思想的成熟

四、历史进化思想和传统门阀观念的冲突

第四节 通史著作、历史笔记和其他史学成就

一、通史著作的成就

二、历史笔记的勃兴

三、民族史和中外交通史撰述

四、《唐书》和《唐会要》

参考书目

第五章 通史撰述和历史文献学的发展(两宋时期)

第一节 司马光《资治通鉴》

一、《资治通鉴》的体裁和内容

二、《资治通鉴》在表述上的艺术性

三、《资治通鉴》的思想价值和史学价值

四、《资治通鉴纲目》和《通鉴纪事本末》

第二节 郑樵《通志》

一、郑樵撰《通志》

二、以“会通”为主的史学思想

三、《通志·二十略》的史学价值

第三节 正史和会要的发展

一、《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

二、《新唐书》的特点和成就

三、会要类史书的发展

第四节 当朝史撰述的发达

一、李焘和《续资治通鉴长编》

二、徐梦莘和《三朝北盟会编》

三、李心传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第五节 历史文献学的多方面成就

一、考异、纠谬、刊误和考史

二、目录学的新成果

三、金石学的创立

参考书目

第六章 多民族史学演进的深入(辽夏金元时期)

第一节 史学及其与政治、文化的关系

一、辽代史学的民族特色

二、史学在政治活动中的作用

三、史学与民族融合

第二节 史学及其与文明进程的关系

一、金朝翻译史籍和科举重史

二、纂修实录和编撰《辽史》

三、金代末年的史学成就

第三节 《蒙古秘史》及其他

一、蒙古族重要文献《蒙古秘史》的史学价值

二、《圣武亲征录》和《元朝名臣事略》

第四节 政书和实录

一、《元典章》和《元经世大典》

二、历朝实录

第五节 元修辽、金、宋三朝正史

一、《修三史诏》与《三史凡例》

二、《辽史》和《金史》的特色

三、卷帙浩繁的《宋史》

第六节 《通鉴》学的发展和《通鉴》胡注的成就

一、《通鉴》学的发展

二、《通鉴》胡注的成就

第七节 马端临《文献通考》

一、马端临撰《文献通考》

二、《文献通考》扩大了典制体通史的范围

三、马端临进步的历史思想

四、《文献通考》的文献价值

参考书目

第七章 史学走向社会深层(明时期)

第一节 实录和其他官修史书

一、浩繁的实录

二、皇朝典制史《大明会典》

三、修撰《元史》

第二节 方志和稗史

一、方志的兴盛

二、稗史的增多

第三节 经济史著作

一、治河、漕运与水利之史

二、农政、盐政与荒政之史

第四节 史学的通俗形式和历史教育

一、史学的通俗形式

二、历史教育的特点

第五节 晚明史学的崛起

一、王世贞的史学成就

二、李贽历史评论的批判精神

三、王圻和《续文献通考》

四、焦竑和谈迁

参考书目

第八章 古代史学的总结与嬗变(清前期)

第一节 官修史书的成就

一、撰修《明史》

二、续“三通”和清“三通”

三、关于《清实录》

四、国史·方略·会典

第二节 历史批判精神和经世致用史学思想的发展

一、黄宗羲的历史批判精神

二、《明儒学案》和《宋元学案》的史学价值

三、王夫之史论的历史价值

四、顾炎武的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

五、《潜书》和《读史方舆纪要》

第三节 历史考证的辉煌成果

一、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

二、赵翼的《廿二史札记》

三、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

四、崔述的《考信录》

第四节 章学诚和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终结

一、以圆神方智定史学之两大宗门

二、论“史德”与“心术”

三、论“史意”与“别识心裁”

第五节 阮元和龚自珍

一、阮元在历史文献学上的成就

二、龚自珍历史思想的时代特点

参考书目

第九章 史学在社会大变动中的分化(清后期)

第一节 史学的分化

一、传统史学的延续

二、近代史学的萌生

第二节 边疆史地研究的兴起

一、张穆的《蒙古游牧记》

二、何秋涛的《朔方备乘》

三、姚莹的《康纪行》

第三节 关于外国史地研究的新局面

一、魏源与《海国图志》

二、王韬的多种撰述

三、黄遵宪的《日本国志》

第四节 梁启超和章太炎的史学

一、梁启超的“新史学”理论的提出

二、章太炎历史思想的时代特点

参考书目

后记

中国史学史举要是2022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瞿林东。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史学史举要》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