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佑选集

皮佑选集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作者皮佑是法国十九世纪著名的空想共产主义者,认为人人生来都是平等的,主张废除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代之以一个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绝对平等的新社会。

内容简介

皮佑的全部著作都是在19世纪40年代之初写成的。这时资本主义在法国虽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尚未充分暴露出来,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也未充分展开。这些不成熟的客观条件必然要对空想社会主义者和空想共产主义者的理论发生消极的影响,即使对于像皮佑这样一个参加实际革命活动的空想共产主义者也不例外。

《皮佑选集》收录了皮佑的《平等人的历史,或在人间建立绝对平等的方法》《既无宫廷,又无茅屋》《公有制不再是空想》等三部著作。

作者简介

作者皮佑,法国十九世纪著名的空想共产主义者。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后,他还成了公社的最积极的活动家。 1808年8月,皮佑生在法国夏朗德省的一个神甫的家庭。年轻时候曾经受过教会教育,预备当神甫。三十年代中,皮佑同天主教公开决裂,不久就受到宗教当局和世俗当局的迫害。1836年,凡尔赛感化法院曾经以莫须有的罪名判处皮佑六个月的徒刑。1839年,皮佑开始创办《人民论坛周报》积极宣传空想共产主义的思想。当局以“布朗基起义的嫌疑”判处他六个月的徒刑,同时《人民论坛周报》也被查封。继而写成了《既无宫廷,又无茅屋》这本名著。1840年10月,皮佑被控犯了所谓以著作教唆读者谋杀国王之罪而被捕,经过长达十个月的覊押后,于1841年8月和其他九名被告同时受审。判处他六个月的徒刑。为了对这一不公正的判决表示抗议,他在狱中写成了另一本著作《公有制不再是空想!对共产主义者审判的结果》。 1851年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后,皮佑被列入逐出法国的流放犯的黑名单。流亡巴西。1870年9月4日法国革命后,皮佑重新开始久已中断的社会活动。参加布朗基主义者领导的10月31日起义。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后,皮佑当选为公社委员。他十分积极地参加公社的各项活动,直到公社失败被军事法庭判处终身服苦役。他的死期至今还没有查明。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分科本)出版说明

中译本序言

既无宫廷,又无茅屋或1840年社会问题原理

为《人民论坛周报》读者而作的序言

既无宫廷,又无茅屋或1840年社会问题原理

平等人的历史或在人间建立绝对平等的方法

两项声明

平等人的历史或在人间建立绝对平等的方法

公有制不再是空想!

第一章 法律·哲学和社会的观点

第二章 采用公有制原则的古老性和一贯性

第三章 现代复兴的起源。93年胜利的必然后果

第四章 从1830年革命时期到1841年审讯开始时公有制原则一贯发展的表现

附录

皮佑选集是2011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法] 皮佑。

得书感谢您对《皮佑选集》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陈彤云中医皮科经验集要 电子书
全书共分四部分:第一医案篇,收录皮肤疾病20种,均附医案,真实地反映陈老的临证特点;第二经验效方篇,总结陈老临床常用的41方;第三医话医论,共17篇,为陈老的读书体会、用药心得及行医感悟等,其言发自肺腑,感受到陈老内心深处的一颗“中医心”;最后附其成才之道,详细介绍了陈老学医从医生涯、其学术思想形成及成才经验。本书第一章医案,以病为线索,每案例后加按语点评,介绍陈老对皮科常见病、疑难病的诊治经验;
膳房创意—特色餐厅选集 电子书
本书搜集了热带雨林餐厅、漫画餐厅、雅思餐厅、海天阁、白玉兰中餐厅、百花园中餐厅等十九间富有主题意境的餐饮。
激光医学临床实践.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分册 电子书
中华医学会激光医学分会组织外科与妇产科学组及全国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共同编写。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LDD)是目前利用激光医学方法治疗椎间盘疾病的一种比较成熟、安全可靠、疗效确实的技术,因而受到颈椎病、腰腿痛等患者的青睐。本书主要分为基础和临床两大部分,基础部分内容包括激光医学基础知识和PLDD相关基础研究。临床部分为本书重点,主要介绍PLDD治疗各种椎间旁疾病的操作技术、适应证和禁忌证、围手术期护
胡广星戏剧剧本选集 电子书
这是本书是作者的戏剧集,选取了作者2012年以后创作的戏剧作品,包括评剧《恩怨亲家》《大汉名臣》等10部大型戏剧剧本,这些剧目都已公演。本书中《恩怨亲家》《大汉名臣》《寸草春晖》《潮白人家》4部作品曾经在中央电视台11频道播出,其他剧目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剧目,参加了北京市巡演。其中现代评剧《寸草春晖》和《潮白人家》被原文化部评为全国基层院团优秀剧目,参加全国汇演并得到原文化部领导高度评价。本书中还有
黔南苗族传统芦笙曲选集 电子书
芦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古老而又能够长盛不衰的传统民族乐器之一,它与苗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又与苗族的文化生活难舍难分。是苗族发明了芦笙,芦笙又伴随苗族走过了几千年的艰难历程。本书是由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黔南州苗学会、贵州省芦笙研究会的相关专家带领各采编组分头深入有关县市苗族聚居村寨开展传统芦笙曲的采风收集工作。他们进村入户,拜师求艺,边听边记,录制音频、视频和影像、搜集文字资料,归来后进行及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