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关于实验室考古的专著。
内容简介
以笔者为带头人的科研团队,总结以往田野发掘以及近些年考古与文物保护实践,创立了实验室考古这一考古学分支。笔者率先通过论文《实验室考古导论》阐述其理论、方法,并获得考古学界认可。目前实验室考古已在十余个考古研究机构和两所高等学校广泛开展。
作者简介
作者杜金鹏,考古学家、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期从事夏商考古工作,编著出版学术著作和科普著作18部,发表论文百余篇,科研成果多次获国家和省部级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近十年来,积极探索考古遗址保护,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学科建设。主持、参与编制一系列考古遗址保护规划。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绪言
第一章 实验室考古的诞生
第一节 实验室考古概念
一 实验室考古概念
二 实验室考古内涵
三 实验室考古概念廓清
第二节 实验室考古溯源
一 萌发——殷墟YH127号甲骨坑的整体搬迁
二 传承——新中国殷墟后续搬迁发掘
三 推广——其他室内考古清理
第三节 实验室考古的形成
一 实验室考古的初始概念——科技考古雏形
二 实验室考古产生背景
三 实验室考古的实践探索
四 实验室考古的理论探索
第二章 实验室考古特点与价值
第一节 实验室考古优点
一 环境可控
二 时间可控
三 节奏可控
四 全方位发掘
五 各种仪器设备运用
六 人才保障
七 安全保障
第二节 实验室考古局限性
一 考古对象限制
二 发掘要求限制
三 工作条件限制
第三节 实验室考古的价值和意义
一 考古学学科发展之必然
二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之必须
第三章 实验室考古成绩与问题
第一节 已有成绩
一 理论建设
二 实践探索
三 队伍建设
四 实验室建设
五 人才培养
六 国家文物局重视与支持
七 中国社会科学院支持
八 媒体传播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
一 人才匮乏,专业队伍不足
二 硬件建设滞后,不能满足学科发展需要
三 经费不足,难以支撑大型项目的实施和满足大面积推广需求
四 供需矛盾突出
五 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结合有待加深,科技手段利用亟待加强
六 缺乏统一组织
七 缺乏技术规范
第三节 相关建议
一 学科建设
二 人才培养
三 政策扶持
四 机制创新
五 科学化与规范化
第四章 实验室考古对象
第一节 适用对象
一 适用对象
二 适用条件
第二节 对象选择
一 选择的理由
二 选择的条件
第五章 实验室考古项目计划书
第一节 基本要求
一 理论方法
二 任务目标
三 技术路线
第二节 主要内容
第六章 实验室考古前期基础研究
第一节 基础理论研究
一 基本理念认同
二 基本理论认知
第二节 基础资料研究
一 背景研究
二 基础资料研究
三 环境资料研究
第三节 文物保存保护状况评估
第七章 实验室考古的田野(包括水下)工作
第一节 前期勘察和发掘
一 目的
二 任务
第二节 现场保护处理
一 保护
二 加固
第三节 提取和运输
一 包装起取
二 吊装运输
第八章 实验室考古清理
第一节 工作原则
一 坚持文物保护第一原则
二 坚持课题意识原则
三 坚持文物活化利用原则
第二节 工作方法
一 预探测
二 发掘
三 保护
四 研究
第三节 工作程序
一 准备
二 程序
三 节点
第四节 工作要求
一 科学
二 规范
三 交叉
四 创新
第九章 发掘现场文物保护
第一节 监测与检测
一 全程监测
二 检测分析
第二节 保护处置
一 保护原则
二 保护对象
三 保护原因
四 使用设备、工具和材料
五 任务和方法
第三节 环境控制
一 必要环境条件
二 环境控制和改善
第四节 安全保障
一 危险因素
二 安全措施
第十章 遗迹遗物和标本提取与管理
第一节 原则要求
一 原则
二 要求
第二节 提取对象
一 文化遗迹遗物
二 人类遗骸
三 动物标本
四 植物标本
五 相关物
第三节 提取方法
一 文物标本提取
二 检测分析标本提取
三 标本标记方法
第四节 管理要求
一 依法依规
二 科学规范
第十一章 信息资料采集记录与管理
第一节 基本原则和要求
一 原则
二 要求
第二节 记录方式
一 文字记录
二 图表记录
三 影像记录
四 其他记录
第三节 信息资料管理
一 信息资料分类
二 管理要求
三 知识产权保护
第十二章 资料整理和研究
第一节 发掘资料整理
一 基本要求
二 技术路线
三 主要任务
第二节 学术研究
一 基本理念
二 主要任务
三 多学科综合研究
第十三章 实验室考古报告
第一节 目标要求
一 及时
二 全面
三 客观
四 详细
五 准确
第二节 基本规范
一 知识产权处分
二 文物和资料处置
三 文物保护修复
四 体例规范
第三节 考古简报
一 时间节点
二 体例规范
三 内容要求
第四节 考古报告
一 内容
二 要求
三 体例
第十四章 实验室考古教学和培训
第一节 教学目的
一 意义
二 目标
第二节 教学内容
一 理念和理论
二 方法和技术
第三节 教学方式
一 课堂教学
二 现场教学
三 远程教学
第四节 专业培训
一 教师培训
二 专业技师培训
第十五章 实验室考古公众传播
第一节 基本原则
一 传播正确考古知识、文物保护知识
二 有利于文物保护
三 信息准确、规范、权威
四 统筹管理
第二节 传播方式
一 自主传播
二 客体传播
第三节 保护措施
一 文物保护
二 知识产权保护
三 考古伦理
第十六章 实验室考古工作室建设
第一节 建筑空间场所
一 发掘工作室
二 文物保护室
三 文物修复室
四 文物库房
五 检测分析室
六 影像资料室
七 绘图室
八 办公室
九 资料室
十 工具材料库
第二节 设施设备
一 田野和室内发掘清理设施设备
二 供电照明设备
三 供水排污设备
四 环境保障设施设备
五 安全防护设备
六 文物复制仿制设备
七 影像资料设备
八 文物保护设备
第三节 仪器和机械、装置
一 探测仪器
二 观测检测分析试验
三 保护处理
第四节 工具和材料
一 发掘清理工具
三 材料和试剂
二 其他通用工具
第十七章 实验室考古项目管理
第一节 合法依规
一 法规依据
二 立项审批
三 合作协议
第二节 学术统筹
一 学术目标
二 学术任务
三 科研机制
第三节 人员统筹
一 学科搭配
二 分工合作
三 管理机制
第四节 咨询和论证
一 项目前
二 项目中
三 项目后
第五节 后勤服务
一 供应保障
二 运行保障
第六节 财务管理
一 规章制度
二 管理保障
第七节 安全保障
一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二 人防、物防、技防结合到位
第十八章 实验室考古善后工作
第一节 项目结项
一 依法依规履行结项
二 按照立项计划书结项
第二节 文物处置
一 依法依规处置
二 依照合同合理安排
第三节 资料处置
一 原则
二 保存方式
第四节 财务结算
一 结算
二 审计
第五节 知识产权
附录一 “实验室考古国家中心”创建报告书
附录二 应用低氧气调链对汉代棺椁的保护方案
参考文献
后记
实验室考古入门是2021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杜金鹏。
得书感谢您对《实验室考古入门》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