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无声:人文中国十三讲

润物无声:人文中国十三讲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十三讲内容在选题上紧扣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我国深厚的文化传统价值观。

内容简介

本书从文学艺术、文化历史、新闻传播等专业课程中提炼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的有效教学载体,从文化、历史、伦理等视角切入,研究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和当今中国文化的活力,在“润物细无声”中对读者进行理想、信念等精神指引,增强他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从而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本书十三讲包括:“山水诗词中的‘自然’情结”“唐诗金曲排行榜”“乡土中国与鲁迅的启蒙——以《阿Q正传》为中心”“沈从文小说与中国儒道人格理想”“汉字文化例说——从汉字构形看汉字文化蕴涵功能”“中国古代文化产业的历史脉络” “从抒情到叙事:中国传统文学结构的衍变” “审美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国家相册:纪录片中的中国形象”“新媒体时代的交往革命”“民以食为天: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略讲” “先秦文献中的传播伦理与沟通智慧”“‘孝’的文化诠释及其对当代中国的意义”。

作者简介

作者范玉吉,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文学、新闻传播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第一讲 山水诗词中的“自然”情结

一、“山水比德”:山水诗词的象征意义

二、人化自然:山水诗词的情感色彩

三、山水体道:山水诗词的哲学意蕴

第二讲 唐诗金曲排行榜

一、七绝压卷之作

二、五绝第一

三、律诗第一

四、孤篇压全唐

第三讲 乡土中国与鲁迅的启蒙:以《阿Q正传》为中心

一、阿Q与“正传”

二、乡土社会及其变革

三、阿Q的人生规划及其破灭

四、革命的冲动与可能

第四讲 沈从文小说与中国儒道人格理想

第五讲 汉字文化例说:从汉字构形看汉字的文化蕴涵功能

一、凡解释一个汉字就是作一部文化史

二、从汉字的构形看汉字的文化蕴涵

三、汉字构形的文化蕴涵功能

第六讲 中国古代文化产业的历史脉络

一、中国古代文化产业史概览

二、古代文学与出版业的历史脉络

三、古代表演艺术业的历史脉络

四、古代书法绘画艺术业的历史脉络

第七讲 从抒情到叙事:中国传统文学结构的衍变

第八讲 审美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一、审美教育的含义

二、审美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

三、美育的目的和作用

四、美育的特点

五、美育的实施

第九讲 “国家相册”:纪录片中的中国形象

一、影像中国:纪录片的“相册”功能

二、民族视角的中国形象:多元统一

三、日常生活视角的中国形象:文化写真

四、国际交流中的中国形象:主客视角的多面相

五、结语

第十讲 新媒体时代的交往革命

一、交往的革命:三个视角

二、交流的无奈:新的问题

三、数字化生存:超越表象

第十一讲 民以食为天: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略讲

一、以“饭”为核心的饮食

二、兼容并蓄:丰富与多样的食物体系

三、医食同源

四、作为重要社会文化议题的饮食

五、帝王官宦之家的奢靡饮食

六、饮食的人生美学

第十二讲 先秦文献中的传播伦理与沟通智慧

一、先秦文献中的传播伦理

二、先秦古人沟通的谋略化

三、对先秦文献中先秦古人传播伦理的评价

四、结语

第十三讲 “孝”的文化诠释及其对当代中国的意义

一、从文化发生学的角度看“孝”的含义

二、《论语》中关于孝的论述

三、历史语境中“孝”文化的阐释

四、被异化的“孝文化”

五、孝文化与当代社会

后记

润物无声:人文中国十三讲是2018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范玉吉。

得书感谢您对《润物无声:人文中国十三讲》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宗教与历史(第十辑) 电子书
上海大学历史系和上海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主办期刊,本册是第十辑。
在西方发现陈寅恪:中国近代人文学的东方学与西学背景 电子书
本书主要以陈寅恪和赫尔德两人为重点关注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外思想与学术发展,特别注重中国近代人文学术的世界背景。
脉延的人文:历史中的问题和意义 电子书
历史学者杨国强思考历史的文章结集。
北京十年:1980-1990 电子书
本书内容精选自张兆增的以“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北京”为主题的摄影作品,是记录了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发展状况的珍贵照片,这是一笔重要财富。这些照片,对于时代的记录与艺术的传承起到了保护的作用。而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也被收录本书之中,这些故事同样感人心魄。
写给青少年的万物发明简史 电子书
一本书带你看尽人类创造发明12000年,6000多个知识点带你穿越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