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史学研究入门

公众史学研究入门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对想要进入这个领域的专家和公众了解什么是公众史学并思考如何加以实践等,尤为具有十分重要和积极的指导作用。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介绍公众史学的基本框架和研究历史,旨在为有兴趣从事或者了解公众史学研究的读者提供入门指导,也为公众史学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首先,概述公众史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其次,勾勒这一学科的简明历史。作为历史学的新型分支科学,公众史学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发展路径和模式,而主要的研究依然集中在英语国家,本书将就公众史学在主要英语国家(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的起源、发展、学术史进行梳理和述评;然后,论述该学科的重要课题及重点问题。

作者简介

作者李娜,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公众史学中心研究员,加拿大康科迪亚大学口述历史与叙事中心国际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公众史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美国马萨诸塞大学(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 城市规划学博士(2011)及公众史学硕士(2009)。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自序

导论 公众史学:定义、方法与书写

第一章 公众史学发展概述:模式、路径与前沿

一 美国模式

二 英国模式

三 发展前沿与动态

1.数字公众史学

2.环境问题

3.全球化,本地化,全球本地化(glocal)?

第二章 历史的生产、认识与感知

一 公众、空间与城市

1.关于“公众”的思索

2.空间的概念

3.城市公众史学

二 集体记忆与公众历史

1.集体记忆:溯源

2.跨学科的解读

3.空间表述与实物呈现

4.集体怀旧与多重地域感知

5.怀旧、记忆与城市公众历史

三 普通人的历史感知

1.公众与他们的过去

2.“中国人与过去”

第三章 历史的呈现、解读与传播

一 媒体与历史

1.“媒介本身是一种讯息”

2.历史叙事、表征与感知

3.分析框架

4.跨越不同媒体的公众历史

二 口述历史

1.共享权威

2.记忆的研究

3.公众呈现

4.研究方法上的突破

三 公众口述历史

1.口述历史走向公众

2.公众口述历史的伦理道德议题

3.伦理冲突之一:权力、利益与真实的历史

4.伦理冲突之二:个人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的博弈

5.伦理冲突之三:在编辑与出版中“共享权威”

6.伦理冲突之四:数字时代,谁拥有口述历史?

四 伦理道德

第四章 历史的保存与保护

一 档案为人人

1.衍生于历史:对过去的解释与保护

2.档案、历史与社会公正

3.教育理念、内容与方法

二 档案与公众记忆

1.公众记忆:定义与特征

2.文化性、社会性、集体性

3.城市记忆工程

三 公众史学视域下的历史保护

1.溯源

2.局限和误区

3.原真性:历史保护的理想主义情结?

4.碎片式的历史解读

5.历史、记忆与多重地域感知

6.历史保护与城市规划

7.“沟通转向”:交际民主下的叙事

8.公众史学与沟通式规划

9.权力、理性与叙事的博弈

10.具有文化敏感性之叙事方法

第五章 公众史学教育

一 各国公众史学教育概况

二 联接学生与身边的历史:公众史学教育在中国的探索

1.课程背景、理念与设计

2.在实践中反思

3.关于公众史学教育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第六章 中国公众史学研究

附录一 美国公众史学委员会(NCPH)职业道德准则和专业行为规范

附录二 学术资源

附录三 推荐阅读文献

公众史学研究入门是2019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李娜。

得书感谢您对《公众史学研究入门》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两汉风俗观念与社会软控制研究(南开史学青年文库) 电子书
本书通过对两汉时期的风俗观念进行政治文化考察,探讨两汉风俗观念和社会软控制之间的联系。
北京史学(2020年春季刊) 电子书
《北京史学》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辑的学术刊物,本册是2020年春季刊。
北京史学(2018年春季刊) 电子书
《北京史学》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辑的学术刊物,本册是2018年春季刊。
北京史学(2018年秋季刊) 电子书
《北京史学》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辑的学术刊物,本册是2020年春季刊。
北京史学(2019年春季刊) 电子书
《北京史学》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辑的学术刊物,本册是2019年春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