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分析

全球变化分析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内容简介

  《生命科学名著 生物地球化学:全球变化分析(原书第3版)》共14章,分为两大部分:过程和反应、全球变化。全书以生命相关的水和重要元素(碳、氮、磷、硅、硫等)为主线,将地球作为一个化学系统来认知其自然功能和正面临的人类活动的影响,并以陆地生态系统、陆地水体水生生态和海洋生态系统逐一分述。

  《生命科学名著 生物地球化学:全球变化分析(原书第3版)》涉猎范围广,从空间物理学到分子生物学的多学科融合,从地球起源到未来数十年的大时间跨度均有涉及。

章节目录

中文版序一

中文版序二

译者的话

前言

致谢

第1篇 过程与反应

第1章 简介

1.1 什么是生物地球化学?

1.2 地球是一个化学系统

1.3 研究尺度

1.3.1 热动力学

1.3.2 计量学

1.3.3 大尺度试验

1.3.4 模型

1.4 Lovelock的盖亚假设(即地球是一个生物体)

第2章 起源

2.1 引言

2.2 元素起源

2.3 太阳系和固体地球起源

2.4 大气和海洋起源

2.5 生命起源

2.6 代谢途径进化

2.6.1 光合作用:地球氧气起源

2.6.2 化学自养作用

2.6.3 厌氧呼吸作用

2.7 行星历史比较:地球、火星和金星

2.8 小结

第3章 大气

3.1 引言

3.2 大气层结构与大气环流

3.3 大气组成

3.3.1 气体

3.3.2 气溶胶

3.4 对流层生物地球化学反应

3.4.1 主要组成——氮气和氧气

3.4.2 二氧化碳

3.4.3 痕量生物源气体

3.5 大气沉降

3.5.1 过程

3.5.2 区域特征与变化趋势

3.6 平流层生物地球化学反应

3.6.1 臭氧

3.6.2 平流层舍硫化合物

3.7 大气和全球气候模型

3.8 小结

第4章 岩石圈

4.1 引言

4.2 岩石风化

4.2.1 化学风化

4.2.2 次生矿物

4.3 土壤化学反应

4.3.1 阳离子交换量

4.3.2 土壤缓冲能力

4.3.3 阴离子吸附量

4.3.4 含磷矿物

4.4 土壤发育

4.4.1 森林

4.4.2 草地

4.4.3 沙漠

4.4.4 土壤发育模型

4.5 风化速率

4.5.1 化学风化速率

4.5.2 机械风化

4.5.3 总剥蚀率

4.6 小结

第5章 生物圈: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

5.1 引言

5.2 光合作用

5.2.1 水分利用率

5.2.2 养分利用率

5.3 呼吸作用

5.4 净初级生产量

5.4.1 NPP的测量和分配

5.5 净生态系统生产量和涡度相关研究

5.6 净初级生产量去向

5.7 初级生产量和生物量遥感监测

5.8 全球净初级生产量和生物量估算

5.9 净初级生产量和全球变化

5.10 凋落物(碎屑)

5.10.1 矿化作用过程

5.10.2 腐殖质形成和土壤有机质

5.10.3 周转过程

5.11 土壤有机质和全球变化

5.12 小结

第6章 生物圈:陆地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6.1 引言

6.2 陆地植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6.2.1 养分吸收

6.2.2 养分平衡

6.2.3 氮同化

6.2.4 固氮作用

6.2.5 菌根真菌

6.3 陆地植被中养分归趋与循环

6.3.1 系统内养分年循环

6.3.2 凋落物

6.3.3 系统內循环的养分质量平衡

6.3.4 养分利用率

6.4 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6.4.1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降解过程

6.4.2 氮循环

6.4.3 土壤含氮气体释放

6.4.4 土壤磷循环

6.4.5 硫循环

6.4.6 林火转化作用

6.4.7 动物的作用

6.5 景观尺度物质平衡计算

6.6 陆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人类活动影响

6.6.1 酸雨

6.6.2 氮饱和

6.6.3 C02浓度升高与全球变暖

6.7 小结

第7章 湿地生态系统

7.1 引言

7.2 湿地类型

7.2.1 湿地水文学

7.2.2 湿地土壤

7.2.3 湿地植物

7.3 湿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7.4 湿地有机质储存

7.5 水饱和沉积物微生物代谢作用

7.5.1 自由能计算

7.5.2 环境氧化还原电位测定

7.6 厌氧代谢途径

7.6.1 酵解作用

7.6.2 硝酸根异化还原作用

7.6.3 铁和锰还原作用

7.6.4 硫的还原

7.6.5 产甲烷作用

7.6.6 甲烷好氧氧化作用

7.6.7 甲烷厌氧氧化作用

7.6.8 微生物群落

7.7 湿地和水质

7.8 湿地与全球变化

7.8.1 全球湿地损失

7.8.2 海平面上升与海水入侵

7.8.3 井温

7.8.4 CO2浓度上升

7.9 小结

第8章 陆地水体

8.1 引言

8.1.1 水的特性

8.1.2 水陆关系

8.1.3 水生食物网的特性

8.2 湖泊

8.2.1 湖泊水收支和混合作用

8.2.2 湖泊碳循环

8.2.3 湖泊养分循环

8.3 河流

8.3.1 河流水收支和混合作用

8.3.2 河流碳循环

8.3.3 河流养分涡旋

8.4 河口

8.4.1 河口水收支与混合

8.4.2 河口碳循环

8.4.3 河口养分循环

8.5 陆地水体的人类影响

8.5.1 水利设施

8.5.2 富营养化

8.5.3 全球气候变化

8.6 小结

第9章 海洋

9.1 引言

9.2 海洋环流

9.2.1 全球格局

9.2.2 厄尔尼诺(ElNino)现象

9.3 海水的组成

9.3.1 主要离子

9.4 净初级生产量(NPP)

9.4.1 测量

9.4.2 全球格局和估算

9.4.3 水溶性有机质

9.4.4 海洋净初级生产量的归趋

9.5 沉积成岩作用

9.5.1 有机成岩作用

9.5.2 生源碳酸盐

9.6 生物泵:海洋碳循环模型

9.7 海洋养分循环

9.7.1 内循环

9.7.2 大气-海洋氮交換

9.7.3 全球海洋氮收支

9.7.4 磷

9.7.5 海洋养分循环的人类干扰

9.7.6 硅、铁和微量金属

9.8 深海热液口生物群落的生物地球化学

9.9 海洋硫循环

9.10 生物地球化学的沉积记录

9.11 小结

第2篇 全球循环

第10章 全球水循环

10.1 引言

10.2 全球水循环

10.3 水循环模型

10.4 水循环历史

10.5 水循环与气候变化

10.5.1 海平面上升

10.5.2 海冰

10.5.3 陆地水平衡

10.6 小结

第11章 全球碳循环

11.1 引言

11.2 现代碳循环

11.3 碳循环时间演变

11.4 大气甲烷

11.5 一氧化碳

11.6 碳循环和氧循环的耦合

11.7 小结

第12章 全球氮和磷循环

12.1 引言

12.2 全球氮循环

12.2.1 陆地

12.2.2 海洋

12.3 全球氮循环的时间变化

12.4 氧化亚氮

12.5 全球磷循环

12.6 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耦合关系

12.7 小结

第13章 全球硫和汞循环

13.1 引言

13.2 全球硫循环

13.2.1 全球硫循环的时间演变

13.2.2 大气羰基硫化物收支

13.3 全球汞循环

13.4 小结

第14章 展望

全球变化分析是2016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美]W.H.施莱辛格。

得书感谢您对《全球变化分析》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发现全球变暖:增订版 电子书
这并非是一个科学高歌猛进的故事,而是一段科学家如何在怀疑与否定中不断前行的历史。20世纪中期以来,关于地球到底是在变冷还是变暖,人类在其间起到多大作用,来自科学界内部与外部的质疑声从未停止,直至结论越来越明晰。这也并非是一个学科孤军奋战的故事。对于如此庞大而复杂的地球气候系统,判断其长期发展趋势绝非易事,气象学、天体物理学和海洋学等学科陆续投身其中,力求揭示这个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系统全景。这同样
数值分析 电子书
本书由10章组成,主要内容包括:高次代数方程与超越方程数值解法、解线性方程组的直接法与迭代法、插值法、函数最优逼近法、数值积分与数值微分、微分方程数值解法,以及数值计算和数学分析应用软件MATLAB和MATHEMATICA介绍。
仪器分析 电子书
本书分为仪器分析技术基础、光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色谱分析法、其他分析法五个模块。
时间序列分析 电子书
本书以时间序列模型为基础,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中的案例为载体,采用理论讲解与数据分析案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编写而成。全书共9章,包括时间序列分析基础、线性时间序列模型、单位根时间序列模型、非线性时间序列模型、协整时间序列模型、波动率模型、时间序列的机器学习方法、时间序列的深度学习方法和课程综合案例等内容。本书配有PPT课件、教学大纲、数据集、R语言代码、课后习题答案、模拟试卷及答案等教学资源,使用本书的
人类学的全球意识与学术自觉 电子书
本书是著者关于人类学学术使命、学科说理方式以及人类学对全球体系反思的成果。全书分四个部分:“学科建设与学术自觉”“社会与文化的自画像”“应用人类学与发展的困惑”“全球化与地方社会”。书中著者一直强调人类学的民族志研究和区域研究相结合的学术思路,并将其上升到跨界的区域社会体系中来思考现代社会的发展问题,为人类学学术自觉的具体表达,反映了著者特有的敏锐思考和学理创新的问题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