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通信技术系统由通信端机和传输信道组成,二者相辅相成。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对信息传输与现代通信技术的密切关系、通信技术的发展简史,以及现代通信技术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行介绍;客观回顾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历程;并简述世界通用的、利用通信技术传输信息的主要手段,诸如有线通信的载波技术、无线通信的微波接力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各类通信系统的组成、特点、优势、不足及适用领域。
本书还对现代通信技术的“高速公路”,即光导纤维通信、5G通信、卫星通信系统技术,以及近距离小容量的通信手段——无线保真(WiFi)、蓝牙和可见光通信技术进行原理、功能及应用的阐述。对未来的通信技术,即量子通信技术的概况进行介绍,并预测量子通信技术将在计算机技术、通信传输技术、卫星通信技术等方面应用的可期待前景。
作者简介
编著者苏遵惠,出生于湖北省洪湖市,毕业于武汉邮电学院(今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无线电通信与广播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先后担任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半导体光源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和TCL惠州市华瑞光源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执行官,惠州伟志电子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及光电研究院院长,江苏华功半导体有限公司(由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技术投资公司)任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等职。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丛书序
前言
第一章 简说通信技术与信息传输
第一节 通信技术概述
一、通信技术的定义
二、通信技术与信息传输
第二节 通信技术的发展简史
第三节 现代通信技术特点
第四节 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第五节 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
第六节 通信技术的社会作用
第二章 世界通用的通信技术
第一节 我国的通信事业及其发展历程
第二节 有线通信的载波通信技术
一、载波通信技术
二、电力线载波通信
第三节 微波接力通信和卫星微波通信
一、微波接力通信
二、卫星微波通信技术
第三章 通信技术的“高速公路”
第一节 通信技术的“高速公路”概述
一、从“5G热”说起
二、中频至超高频的信道通信
三、超高频和极高频信道通信
四、无线通信的基站和微基站
五、微米波通信的天线
六、波束赋形
七、关于D2D
第二节 无线通信的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
一、5G概述
二、5G的发展背景
三、5G的发展历程
四、5G的性能指标
五、5G的关键技术
六、5G的主要应用领域
第三节 近距离小容量无线通信技术
一、无线保真通信技术简介
二、蓝牙通信技术简介
三、可见光通信技术简介
第四节 有线通信的光导纤维通信技术
一、光导纤维通信概述
二、光纤通信的发展历史
三、光纤通信原理
四、数字通信原理
五、光纤通信的优势与不足
六、光纤通信各个部分的作用
七、光纤通信的技术分类
八、光纤的应用
九、我国光纤通信技术发展状况
十、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十一、光纤通信技术小结
第四章 通信技术的综合应用举例
第一节 脉冲编码调制的基础知识解析
一、模拟信号相位调制的量化
二、压缩扩展特性
第二节 脉冲编码调制概述
一、脉冲编码调制的发展概况
二、脉冲编码调制的基本原理
三、脉冲编码调制系统的特点
第三节 脉冲编码调制系统功能
一、设计方案原理图
二、方案功能描述
三、技术指标拟定
四、系统工作原理
第四节 可见光信号的发射与接收
一、可见光信号载频的发射
二、可见光信号的接收及光-电转换
第五节 信号解调器
第五章 未来的量子通信技术
第一节 量子通信技术概述
一、量子与量子通信
二、量子信息技术
第二节 量子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一、量子计算机工作原理
二、理论背景及算法理论
三、研究历程及意义
四、应用领域
五、深度探究
附录
附录A 名词术语及解释
附录B 相关技术标准
参考文献
信息的传输与通信技术是2024年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作者苏遵惠 编著。
得书感谢您对《信息的传输与通信技术》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