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文化偶像承载历史文化与道德。
内容简介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偶像。他可以是一本书、一部电影、一个人、一份报纸或者一所大学,等等。
作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他承载了过重的道德化精神的分量,在历史、文化与道德的场域中充满张力,并在大众传媒的合力策划中被推上历史文化的顶峰。
我们只是怀抱着一个简单的信念:时代所给予的道德光环必然得接受时代的严正评判。在这个信念下,每一个人都可以坚强地说:“我不害怕你们剥我的皮,因为那下面,都是鲜红的血肉。”……
作者简介
傅国涌,历史学者,独立撰稿人,1967年1月生于浙江乐清,现在杭州家中读书写作。
主要关注百年中国言论史、知识分子命运史、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和近代企业传统等。
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文人的底气》(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历史深处的误会》(东方出版社2006年10月)《笔底波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过去的中学》(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4月)《主角与配角——近代中国大转型的台前幕后》(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7月)《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叶公超传》(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追寻失去的传统》(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10月)《金庸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3年7月)$$$$$傅国涌,历史学者,独立撰稿人,1967年1月生于浙江乐清,现在杭州家中读书写作。
主要关注百年中国言论史、知识分子命运史、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和近代企业传统等。
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文人的底气》(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历史深处的误会》(东方出版社2006年10月)《笔底波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过去的中学》(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4月)《主角与配角——近代中国大转型的台前幕后》(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7月)《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叶公超传》(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追寻失去的传统》(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10月)《金庸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3年7月)$$$$$傅国涌,1967年生于浙江乐清,现居杭州。独立撰稿人。著有《追寻失去的传统》、《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脊梁:中国三代自由知识分子评传》(与樊百华等合著)、《叶公超传》、《金庸传》、《百年寻梦》等,1999年以来在《书屋》、《随笔》、《东方》、《读书》、《南方周末》等数十种报刊发表一百多万字,主要关注中国近代史,特别是百年言论史\\知识分子问题等。$$$$$傅国涌,历史学者,独立撰稿人,1967年1月生于浙江乐清,现在杭州家中读书写作。
主要关注百年中国言论史、知识分子命运史、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和近代企业传统等。
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文人的底气》(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历史深处的误会》(东方出版社2006年10月)《笔底波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过去的中学》(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4月)《主角与配角——近代中国大转型的台前幕后》(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7月)《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叶公超传》(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追寻失去的传统》(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10月)《金庸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3年7月)$$$$$傅国涌,1967年生于浙江乐清,现居杭州。独立撰稿人。著有《追寻失去的传统》、《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脊梁:中国三代自由知识分子评传》(与樊百华等合著)、《叶公超传》、《金庸传》、《百年寻梦》等,1999年以来在《书屋》、《随笔》、《东方》、《读书》、《南方周末》等数十种报刊发表一百多万字,主要关注中国近代史,特别是百年言论史、知识分子问题等。$$$$$傅国涌,1967年生于浙江乐清,现居杭州。独立撰稿人。著有《追寻失去的传统》、《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脊梁:中国三代自由知识分子评传》(与樊百华等合著)、《叶公超传》、《金庸传》、《百年寻梦》等,1999年以来在《书屋》、《随笔》、《东方》、《读书》、《南方周末》等数十种报刊发表一百多万字,主要关注中国近代史,特别是百年言论史\\知识分子问题等。$$$$$傅国涌,历史学者,独立撰稿人,1967年1月生于浙江乐清,现居杭州,主要研究中国近代史,特别是百年中国言论史、知识分子的命运史、企业家的传统等。著有:《金庸传》《叶公超传》《追寻失去的传统》《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主角与配角——近代中国大转型的台前幕后》《笔底波澜——百年中国言论史的另一种读法》《文人的底气》《大商人:影响近代中国的实业家们》《百年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等,编有《过去的中学》《过去的小学》等。
本书编者: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偶像的黄昏
从金庸到“金庸酒”
另一个李敖
张元济:力倡“中华民族的人格”
“羊性”“狼性”与心中的“鬼子”
打翻的五味瓶
向继东和《湘声报》“文化·沧桑”副刊
亵渎神圣
“那是揭开就会流血的伤疤”
吕荧是一面镜子
文化的底气
毋忘史家的传统
一个中断的学统
过去的中学
原谅与忏悔
“死别幽梦已茫茫”
有多少书可以重读?
出版界需要道德承担吗?
卖书岂能不知书?
学术论文“新八股”
爱因斯坦怎样走近中国?
诗人流年不似水
那盏灯熄了
对巴金也要说真话
何兆武的《文化漫谈》
废除科举制百年祭
苏珊·桑塔格的意义
“不能不喜爱‘傻瓜’和‘学生腔’”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贫富之间的个人所得税
和余世存关于《非常道》的对话
比206个县无律师更重要的
重要的是培育社会理性
大学生“陪读”现象的忧思
大学生平均年消费超万元背后
丘成桐呼唤大学生做学问的热情
“高校改名热”的误区
研究生失业不是偶然的
“有知识、没文化”现象之忧
高校学费岂能不顾国情
公众为什么厚“丘”薄“杨”?
“象牙塔”为何沦为“重灾区”?
“艺考热”背后的明星梦
呼唤人的教育
高考:莫把手段当目的
“救救孩子”:教育不公成为众矢之的
是谁夺走了孩子天真的童言?
金钱可以买来道德吗?
“创建文明城市”能靠背诵吗?
两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迷信
“县一中模式”还要行多远?
语文不是脑筋急转弯
偶像的黄昏是2006年由蓝狮子出版,作者傅国涌。
得书感谢您对《偶像的黄昏》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