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技术理论与应用

血液透析技术理论与应用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全面介绍血液透析工程技术。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9章,内容包括血液透析历史、血液透析原理、透析器、血液透析装置、水处理系统、透析液、微生物检测和控制、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血透室信息化。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推荐序

前言

第1章 血液透析历史

本章参考文献

第2章 血液透析原理

2.1 肾脏的结构和功能

2.2 尿毒症毒素

2.3 血液净化溶质转运原理

2.4 治疗模式

2.5 溶质动力学模型

2.6 透析充分性

本章参考文献

第3章 透析器

3.1 透析器的发展历史

3.2 透析器制造过程

3.3 透析器膜材料的物理化学结构

3.4 透析器分类与性能参数

3.5 透析器传质原理

3.6 透析器结构对性能的影响

3.7 生物相容性

本章参考文献

第4章 血液透析装置

4.1 透析装置的发展历史

4.2 透析装置的功能及组成

4.3 透析装置的安全设计

4.4 软件系统及人机界面

4.5 透析装置电路组成模块

4.6 体外血液循环系统

4.7 透析液供给系统

4.8 附加组件

4.9 透析装置清洗消毒

4.10 透析装置工作异常处理

4.11 透析装置的维护与保养

本章参考文献

第5章 水处理系统

5.1 水处理发展历程与相关标准

5.2 化学污染物

5.3 预处理系统

5.4 反渗透系统

5.5 透析用水配管系统

5.6 水处理系统维护保养与故障处理

本章参考文献

第6章 透析液

6.1 透析液的发展历史

6.2 透析液的成分与作用

6.3 透析液相关的化学基础知识

6.4 透析液配送装置

6.5 透析液离子浓度检测

本章参考文献

第7章 微生物检测和控制

7.1 透析相关的微生物

7.2 微生物检测

7.3 微生物控制策略

本章参考文献

第8章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

8.1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CM)简介

8.2 RCM的具体内容

8.3 RCM的实施

8.4 RCM在透析装置维修中的应用

8.5 RCM发展的新趋势

本章参考文献

第9章 血透室信息化

9.1 血透室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及内容

9.2 血透室信息化建设的步骤、难点及评价

9.3 血液透析管理信息系统

9.4 日本透析支援信息系统

9.5 血透室信息系统的互联

9.6 血透室信息化的展望

9.7 信息安全

本章参考文献

血液透析技术理论与应用是2020年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应滋栋 编著。

得书感谢您对《血液透析技术理论与应用》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智慧城市综合管廊技术理论与应用 电子书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巡检机器人、物联网等技术逐渐发展成熟并开始在城市综合管廊中得到应用,由于缺乏系统性的理论基础,尚未充分考虑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技术对传统面向现场人员运维业务和管理的影响,局限在局部的智能化和体系架构研究上,无法支撑智慧城市综合管廊的可持续发展。在总结和分析了综合管廊发展现状及相关理论与技术的基础上,并根据作者多年复杂系统设计与研发的工作经验编写了本书,全书共分7章,介绍了
工作分析:理论与应用 电子书
本书在对工作分析概念、流程、结果和应用的全面介绍,以及对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等传统工作分析方法详细介绍的基础上,增加了针对管理者和团队适用的工作分析方法和最新的O*NET的介绍。
PPP模式理论与应用 电子书
叶苏东著的《PPP模式理论与应用》在阐述PPP模式理论的基础上,探讨PPP模式的实际应用问题,并通过案例分析使读者了解PPP模式的运作过程、关键事项等,掌握私营部门参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项目投资的PPP项目的实施方案设计、项目定价、项目融资及风险管理等相关知识,进而提高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成功率。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PPP理论与实务方面的
谐波和负序治理理论与新技术应用 电子书
本书针对冶金、电化工、轨道交通、新能源、直流输电、电动汽车充电等多个工业领域引起的谐波和负序等电能质量问题,提出了感应滤波理论与新技术,集成滤波电感理论与新技术,统一电能质量控制系统(UPMS)理论与新技术,以及其他谐波和负序治理理论与新技术。
战术通信理论与技术 电子书
作者于全,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战术通信领域的知名专家,长期在科研一线承担通信装备的总体设计与型号研制任务,先后主持完成了我军第 一代战术通信网络、国内第 一部软件无线电台等20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在我军战术通信的发展战略、体制论证、系统仿真、综合集成和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本书凝聚了作者多年从事战术通信研究的成果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