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重器出版工程北斗卫星导航原理与系统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北斗卫星导航原理与系统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通过学习本书,你可以:

·熟悉卫星导航系统的特点、组成与应用;

·理解空间坐标系和时间系统;

·熟悉北斗导航卫星的信号构成与卫星星历;

·掌握北斗系统和差分定位原理

·熟悉北斗卫星导航接收机的设计

·掌握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信号处理过程

内容简介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营的卫星导航系统,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交通、测绘、航空、航天、航海、农业、水利、救援等领域,在中国的国民经济和国防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书根据卫星导航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技术文献,以及导航接收机的特点,在北斗卫星导航原理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北斗导航电文的组成、北斗接收机的技术指标和软件接收机的信号处理方法。本书共8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空间坐标系统与时间系统、卫星的运动与星历、北斗导航卫星信号、北斗系统定位原理、北斗卫星导航接收机、BDS信号的捕获与跟踪、GPS系统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等。

作者简介

范录宏,博士,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IEEE会员,中国电子学会会员。长期从事卫星导航与定位、雷达成像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曾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十多篇。讲授研究生课程“卫星导航原理与应用”和本科生课程“导航与定位技术”多年。

皮亦鸣,博士,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信号处理学会理事,四川省电子学会理事,《信号处理》和《全球定位系统》学报编委委员。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10年入选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长期从事卫星导航与定位、雷达信号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曾主持多项863高技术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预研项目,获国家科学发明二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和EI收录80篇,出版专著3部。

李晋,博士,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IEEE会员,中国电子学会会员。长期从事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雷达信号处理、太赫兹雷达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曾主持和参与了多项863高技术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预研项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其中,SCI和EI收录十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项。

章节目录

目 录

第 1章 绪论 1

1.1 导航的基本概念 1

1.2 导航的分类 1

1.3 导航系统的技术指标 3

1.4 无线电导航定位 5

1.4.1 电磁波 5

1.4.2 电磁波测量原理 7

1.4.3 无线电导航定位方法 12

1.5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15

1.5.1 北斗系统的建设和发展 15

1.5.2 北斗系统的组成 16

1.5.3 北斗系统公开服务区 17

1.5.4 北斗系统公开服务性能指标 18

1.5.5 北斗系统应用与产业化 18

第 2章 空间坐标系统与时间系统 21

2.1 地球的运动 21

2.1.1 地球自转 22

2.1.2 地球公转 23

2.1.3 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 24

2.1.4 地球公转特性 24

2.1.5 地球自转的意义 25

2.1.6 地球公转的意义 26

2.2 坐标系统 27

2.2.1 天球坐标系 28

2.2.2 地球坐标系 32

2.2.3 国家大地坐标系统 37

2.2.4 北斗坐标系统 40

2.3 时间系统 40

2.3.1 时间的基本概念 40

2.3.2 世界时系统 41

2.3.3 原子时系统 42

第3章 卫星的运动与星历 45

3.1 开普勒三定律 45

3.1.1 开普勒第 一定律 46

3.1.2 开普勒第二定律 47

3.1.3 开普勒第三定律 47

3.2 卫星运动的轨道参数 48

3.3 二体问题 49

3.3.1 卫星的无摄运动和受摄运动 49

3.3.2 二体问题概述 51

3.3.3 真近点角fs的计算 59

3.4 卫星的位置和速度计算 61

3.4.1 卫星位置的计算 61

3.4.2 卫星运行速度的计算 62

3.5 北斗卫星星历 64

3.5.1 北斗卫星的广播星历 65

3.5.2 由广播星历计算BDS卫星坐标 66

3.5.3 BDS卫星的精密星历 68

第4章 北斗导航卫星信号 70

4.1 北斗卫星的测距码 70

4.1.1 随机码与伪随机码 70

4.1.2 BDS测距码 72

4.2 载波信号 73

4.2.1 信号结构 73

4.2.2 信号特性 74

4.3 导航电文 75

4.3.1 D1导航电文 75

4.3.2 D2导航电文 77

4.3.3 导航电文数据码纠错编码 78

4.3.4 D1导航电文的内容 79

4.3.5 D2导航电文的内容 81

4.4 卫星的信号强度与覆盖 83

4.4.1 北斗卫星的信号强度 83

4.4.2 BDS卫星对地面的覆盖 84

第5章 北斗系统定位原理 87

5.1 基本概念 87

5.1.1 静态定位和动态定位 88

5.1.2 绝对定位和相对定位 88

5.1.3 差分定位 89

5.2 伪距法测量 90

5.2.1 伪距的概念 90

5.2.2 伪距测量 90

5.3 伪距观测方程及定位计算 92

5.3.1 伪距观测方程的建立 92

5.3.2 定位计算 92

5.4 载波相位观测方程 96

5.4.1 载波相位测量原理 97

5.4.2 载波相位观测方程 98

5.4.3 载波相位观测的主要问题 98

5.5 观测卫星的精度 99

5.5.1 北斗系统测量误差 99

5.5.2 精度因子 101

5.5.3 卫星的几何分布 103

5.6 BDS相对定位 103

5.6.1 静态相对定位 104

5.6.2 动态相对定位 106

5.7 差分BDS 106

5.7.1 差分BDS的原理 107

5.7.2 差分BDS的分类 107

5.7.3 位置差分 108

5.7.4 伪距差分 108

5.7.5 载波相位差分 109

第6章 北斗卫星导航接收机 111

6.1 卫星导航接收机的组成与功能 111

6.2 北斗接收机的分类 113

6.2.1 按接收机的工作原理分类 113

6.2.2 按服务模式分类 113

6.2.3 按接收机的用途分类 114

6.2.4 按接收机的载波频率分类 114

6.2.5 按接收机的通道数分类 115

6.3 北斗接收机的主要技术指标 115

6.4 北斗接收机天线 116

6.4.1 微带天线的特点 117

6.4.2 微带天线的基本结构 118

6.4.3 微带天线的圆极化 119

6.5 北斗接收机的前端 120

6.5.1 BDS接收机射频前端系统结构 120

6.5.2 信噪比 124

6.5.3 信噪系数 125

6.6 BDS接收机的信号解调 126

6.6.1 模拟正交解调 126

6.6.2 数字正交解调 127

6.7 BDS接收机设计规范 130

6.7.1 导航型终端 130

6.7.2 测量型终端 131

6.7.3 定时型终端 132

6.7.4 位置报告/短报文型终端 134

第7章 BDS信号的捕获与跟踪 137

7.1 BDS软件接收机 137

7.2 BDS信号的捕获 139

7.2.1 BDS信号捕获原理 139

7.2.2 捕获关键参数分析 141

7.3 捕获方法 144

7.3.1 串行搜索捕获算法 144

7.3.2 FFT频域捕获算法 145

7.3.3 基于循环相关的快速捕获算法 147

7.3.4 捕获算法性能对比 149

7.4 BDS信号的跟踪 150

7.5 载波跟踪环 155

7.6 码跟踪环 157

7.7 GPS接收机中的跟踪环 160

第8章 GPS系统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 163

8.1 GPS系统 163

8.1.1 GPS的组成 163

8.1.2 GPS的信号 164

8.1.3 GPS导航电文 166

8.1.4 GPS卫星信号的调制 168

8.1.5 GPS的时间和坐标系统 169

8.1.6 GPS的定位精度 169

8.1.7 广域差分增强系统 170

8.2 GLONASS系统 170

8.2.1 GLONASS系统的组成 170

8.2.2 GLONASS的信号 171

8.2.3 GLONASS的导航电文 171

8.2.4 GLONASS的时间和坐标系统 172

8.2.5 GLONASS的标准精度 172

8.2.6 GLONASS的应用范围 173

8.3 Galileo系统 173

8.3.1 Galileo系统的组成 173

8.3.2 Galileo系统的信号 174

8.3.3 Galileo系统的服务 175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北斗卫星导航原理与系统是2020年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作者李晋。

得书感谢您对《国之重器出版工程北斗卫星导航原理与系统》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5G时代的承载网 电子书
本书由通信设计单位的一线资深专家联合编写,对运营商的网络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5G时代的承载网该如何规划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和阐述。这本书是他们丰富工作经验的智慧结晶,相信他们的研究和总结会给广大读者带来深刻的思考和启迪。当然,5G的规模建设和应用尚需时日,书中对5G承载技术的分析和判断还需要实践检验,但是本书至少能够成为读者全面了解和研究5G承载技术的重要参考资料。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5G-NR信道编码 电子书
1.内容系统全面:涵盖5G中几乎所有的主流调制编码技术,对每一项编码技术都做了较为详尽的描述。 2.及时性:5G的标准化刚刚启动,调制编码技术的研究阶段在明年3月结束,与本书的出版日期基本同步。 3.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新型调制编码被工信部确定为5G物理层的三驾马车之一,体现国内企业在该技术上杰出的世界地位。 4.作者系国家特聘专家,IEEE知名会员,担任汉斯《无线通信》期刊主编,《千人》杂志编委,被评为信息科技行业的领军人物。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5G空口特性与关键技术 电子书
5G一线的通信专家力作; 内容基于3GPP R15标准; 对3GPP标准的制定过程有详细介绍。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5G承载关键技术与规划设计 电子书
1.作者实际参与了中国移动5G网络在武汉市的规模测试工作,主要负责5G承载网络的设计。同时负责了中国电信深圳地区的5G承载网络规划工作,有一线的工作经验。 2.本书系统地分析了5G承载的需求,对业界分析5G承载的需求有指导作用,提出的5G承载规划与设计方法对业界的5G承载网络部署有指导作用。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多接入边缘计算(MEC)及关键技术 电子书
本书结合未来5G网络演进趋势全面讨论了5G移动边缘计算(MEC)及相关关键技术,内容涵盖5G网络需求与架构、MEC应用场景及需求分析、MEC系统架构及部署组网策略、以及MEC系列关键技术,包括本地分流、缓存与加速、网络能力开放、移动性管理、固移融合、计算任务卸载等不同层面。本书可供具有一定移动通信技术基础的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通信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