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三十篇论文,反映了目前学界关于中国古代文章学研究的最新动态与学术成果。
内容简介
本书为第二届中国古代文章学学术研讨会的研究论文集,是继首届文章学会议论集《中国古代文章学的成立与展开》之后推出的又一重要研究成果。
全书收文三十余篇,议题涵盖中国古代文章学的理论范畴、研究方法、新见史料、文体学研究、作家作品阐释及中国文章学在域外的传播和影响等多个方面。
其中关于文章学内涵的商榷讨论最见精彩,各家观点相异,持之有故,然又本着客观理性的原则自由交锋,充分体现了独立思考的学术精神,从而推动中国古代文章学研究的理论创新。
作者简介
编者王水照,男,浙江余姚人,1934年生。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即进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文学研究所工作。现在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并担任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上海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出版有《唐宋文学论集》《苏轼论稿》《苏轼其和和文学》《宋代文学通论》《苏轼研究》《苏轼选集》等著作。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对当前文章学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一、 关于文章学的定义
二、 关于文章学的内涵
三、 关于文章学的起源、发展与成熟
四、 关于文章学研究与文章研究之区别
中国文章学成立与古文之学的兴起
一、 何谓“中国文章学”
二、 文章观念的成熟与文章学的成立
三、 古文之学的成立及影响
四、 宋代以后“文章”观念的复杂性
五、 宋代文章学与中国文章学
六、 中国文章学成立的标志
学术视野中的古代文章学
一、 古代“文章学”界说
二、 学术体系中的古代文章学
三、 学术视野中的古代文章学研究的意义
论新时期文章学研究的历程、特点及其意义
一、 新时期文章学自觉期的特点
二、 新时期文章学发展期的特点
三、 新时期文章学兴盛期的特点
四、 新时期文章学研究的意义
语言的权力:文白之争与文章学困境
救亡与启蒙:文白之争的文化语境
文白之争的文学转向
学术史与思想史的错位:缺乏交集的论辩
中国古代假传初探
一
二
三
四
《文心雕龙·檄移篇》考辨
汇校全部唐赋的可贵努力
一、 《全唐赋》的成立与赋作存录
二、 《全唐赋》之校勘
三、 《全唐赋》之辨伪
四、 《全唐赋》之作者小传及编次
五、 《全唐赋》的索引
六、 结论
附录 对于陈尚君教授《<全唐赋>述评》的一些回应
“述”体的确立与推扩
前言
唐以前“述”体的书写样态
唐代“述”体的书写样态
韩愈寓居宣城考论
一、 韩家与宣州之关系
二、 寄庄户生活方式与宣州苦读
三、 宣州获荐与古文派传承
论韩愈的骈文创作及其与古文的关系
一
二
韩愈古文创作论新探
一、 前言
二、 “言、文”之说的历史脉络
三、 期于“古之立言者”
四、 如何“自立为文”
五、 结论
柳集“骚”类文与柳宗元的“天人观”
一、 “骚”类文:骚体文学的创变与独特的宗教仪式结构
二、 屈骚传统与柳宗元天人观
新出土唐杨收墓志笺证
一、 志文笺证
二、 申论
论宋代内外制的礼仪功能与审美性能
一、 两制的政治功能与礼仪功能
二、 两制的审美性与实用性
三、 两制的客观化与主观化
宋人自编集的文体分类编次意义
一、 四家集的编辑过程
二、 唐、宋别集的体类编次比较
宋代文格与《黼藻文章百段锦》
一、 宋代文格的出现
二、 《百段锦》:独特的选文体例
三、 十七格:文格的分类
四、 九十九格:文格专论
五、 余话
略论欧阳修的书简
一、 沟通媒介
二、 角色意识
三、 文化使命
论二苏贤良进卷
一、 苏轼、苏辙举“制科”经过
二、 苏氏兄弟的《应诏集》及相关文章
三、 嘉祐时期的学术与政治动向
四、 贤良进卷的文风
五、 附录:“苏门”弟子的“进卷”
范浚“论道文”刍议
一
二
三
从身体角度重论苏辙养气说的思想渊源
一、 养气之法:从集义、读书到阅历
二、 地理—人气的地理人类学思想
南宋科举、道学与古文之学
一、 科举、道学与古文:南宋知识话语的内在区隔
二、 南宋古文之学成立的因缘
三、 晚宋古文话语与道学话语之绾合
四、 陈耆卿与车若水:转向道学的晚宋古文家
五、 结语
南宋禅四六论略
一、 南宋禅四六概貌
二、 南宋禅四六:东坡四六之遗响远韵
三、 贵族化与世俗化:南宋禅四六的两种并行走向
四、 南宋禅四六之文献价值
五、 南宋禅四六于中外文学之影响
论叶适墓志文创作的新变与成就
一、 引言
二、 “文章家大典册”:叶适的墓志文体观
三、 “随其资质与之形貌”:叶适的墓志创作
四、 余论
日本汉籍视域下的文话研究
一、 和刻本中国文话:《文则》与《文章欧冶》
二、 汇编与注释:日本文话对中国文话的接受
三、 华风与和习
四、 日本文话与古文辞之争
五、 结语
《文章轨范》在日本
一、 《文章轨范》与古义堂
二、 同志会的开设与活动
三、 伊藤仁斋的文章观与学问的形成
四、 《文林良材》所示的古文作法
五、 贝原益轩的文章学说及其文章
六、 拟古文的典范
七、 《源氏物语》之文的评价基准
八、 平易明快之和文的诞生
宋人古文选评之楷范
一、 《崇古文诀》的选文倾向
二、 《崇古文诀》的文章评点体例及特色
三、 《崇古文诀》的文学批评倾向
四、 《崇古文诀》的价值及影响
论明人对深化欧文研究的贡献
一、 《唐宋八大家文钞》的贡献
二、 明代古文选本对欧文的评说
三、 明代文话著述对欧文的论析
《古赋辩体》与明代辨体批评
一
二
三
四
文化与文学:“义理、考据、文章”说的双重考察
一
二
三
四
论桐城派的骈文态度
一、 先驱者的轻视
二、 创始者的关注
三、 后学者的认可
论钱谦益之诗文“茁长于学问”与欧阳修经史之学的关系
一、 诗文“茁长于学问”是钱氏文学思想的核心
二、 “学问”的内涵:“经经纬史”与推尊“史中之经”
三、 经经纬史与欧阳修经史之学的关系
四、 结语
论《洪平斋四六笺注》及其文章学意义
一、 徵典释语:《洪平斋四六笺注》的价值
二、 错文乱序:《洪平斋四六笺注》的疏失
三、 审美的程式化:《洪平斋四六笺注》与南宋后期启文的内在结构
吴曾祺的文章学理论及其价值
一、 吴曾祺及其文章学著述
二、 吴曾祺的文章学理论体系
三、 清末民初文章学著述之比较
论唐文治对文章选韵法的讲求及其教学背景
一
二
三
四
日本江户明治时期文章学著作对中国近代文章学理论的影响
一、 日本近代文章学环境与《古文辞通义》的域外思想资源
二、 《古文辞通义》中日本近代文章学著作的引用情况及书目提要
三、 江户明治时期文章学著作对《古文辞通义》文章学理论的影响
“第二届中国古代文章学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一、 理论探索与学科建构
二、 独特视域与综合背景
三、 新见材料与方法借鉴
四、 “弱势”文体与经典文论
五、 作家作品与文学流派
编后记
中国古代文章学的衍化与异形:中国古代文章学二集是2014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王水照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古代文章学的衍化与异形:中国古代文章学二集》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