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我国实现新常态下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的关键要素。如何提高我国的创新能力、追赶世界科学技术前沿,是我国面临的重大课题。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旨在对近年来创新经济学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进行系统的文献梳理,不仅能够为后续创新经济学领域学术研究的开展提供方向上的借鉴,亦能够为我国创新调查的实施、创新政策的制定和创新评价的开展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
作者简介
作者叶静怡,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发展经济学和创新经济学。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第一章 经济增长视角下的创新理论与政策实践——兼论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科技创新政策实践
1.1 创新与经济增长:新古典主义与演化主义
1.1.1 创新与经济增长的新古典主义视角
1.1.2 创新与经济增长的演化主义视角
1.1.3 新古典主义与演化主义关于科技创新分析的主要异同
1.2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40年实践的理论分析
1.2.1 第一阶段: 1978—1985年
1.2.2 第二阶段: 1985—1998年
1.2.3 第三阶段: 1998—2006年
1.2.4 第四阶段: 2006—2012年
1.2.5 第五阶段: 2012年至今
1.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国家创新体系研究
2.1 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形成及发展
2.1.1 国家创新体系的思想及理论基础
2.1.2 国家创新体系概念的形成
2.1.3 国家创新体系概念在我国的发展和运用
2.2 国家创新体系的参与主体及其相互作用
2.2.1 国家创新体系的参与主体
2.2.2 国家创新体系参与主体间的相互作用
2.3 国家创新体系的比较分析
2.3.1 国家创新体系的绩效评价
2.3.2 国家创新体系的纵向比较
2.3.3 国家创新体系的横向比较
2.4 国家创新体系下的创新政策
2.4.1 创新政策的内涵
2.4.2 创新政策的演进
2.4.3 创新政策的分析框架
2.4.4 创新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2.4.5 创新政策评估
2.5 本章小结
2.5.1 关注国家创新体系演进新趋势
2.5.2 不断优化国家创新体系及其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区域创新研究
3.1 导言
3.2 区域创新主体间互动
3.2.1 大学-企业互动
3.2.2 区域内其他主体间的互动
3.3 知识溢出的性质、制约因素及效应
3.3.1 知识溢出的基本性质
3.3.2 知识溢出的制约因素
3.3.3 知识溢出的效应
3.4 区域创新效率评价
3.4.1 区域创新效率评价方法
3.4.2 区域创新效率评价数据来源
3.4.3 区域创新效率评价结果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产业创新研究: 基于系统的视角
4.1 引言:产业创新与产业创新系统
4.2 产业创新系统的概念和分类
4.2.1 产业创新系统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4.2.2 产业创新系统的概念
4.2.3 产业创新系统的分类
4.3 产业创新系统模型和理论发展
4.3.1 国外产业创新系统模型和理论发展
4.3.2 国内产业创新系统模型和理论发展
4.4 产业创新系统的实证研究
4.4.1 国外产业创新系统实证研究
4.4.2 国内对特定产业创新系统的研究
4.5 产业创新系统研究的国内应用
4.5.1 产业创新系统的政策干预和评估
4.5.2 产业创新系统的评价指标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企业创新理论: 源泉与绩效
5.1 市场结构、企业规模与企业创新
5.1.1 市场结构
5.1.2 企业规模
5.2 技术驱动、需求拉动与企业创新
5.2.1 技术驱动
5.2.2 需求拉动
5.2.3 技术集成
5.3 公司治理与企业创新
5.3.1 股权结构
5.3.2 董事制度
5.3.3 薪酬激励
5.3.4 企业家精神
5.4 合作网络
5.4.1 合作研发
5.4.2 网络位置
5.5 税收补贴、知识产权保护与企业创新
5.5.1 税收补贴
5.5.2 知识产权保护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大学参与创新: 角色变迁、成果转化与争议
6.1 创新理论演进与大学的角色变迁
6.1.1 创新理论的宏观演进
6.1.2 从线性模型到“模式2”
6.1.3 从“模式2”到三螺旋理论
6.1.4 大学的创新角色变迁
6.1.5 促进大学参与创新的政策变化
6.2 大学与产业创新和区域发展
6.2.1 大学与产业创新
6.2.2 大学与区域发展
6.3 大学创新活动绩效的影响因素(专利转化视角)
6.3.1 研发投入与技术转化
6.3.2 转化投入与技术转化
6.3.3 制度等隐性因素与技术转化
6.4 大学参与创新的争议
6.4.1 个人层面的冲突
6.4.2 系统层面的冲突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企业创新调查: 演变及其数据利用
7.1 主要的企业创新调查
7.1.1 欧盟企业创新调查
7.1.2 美国企业创新调查
7.1.3 中国企业创新调查
7.2 企业创新调查的历史演变:以欧盟企业创新调查为例
7.2.1 欧盟企业创新调查基本背景
7.2.2 欧盟企业创新调查的新近发展及内容概览:以CIS 2012为例
7.2.3 各年主题的变化及其解释
7.2.4 企业创新调查演变的内在逻辑
7.3 企业创新调查数据的使用
7.3.1 企业创新调查数据特征
7.3.2 企业创新调查数据的官方使用
7.3.3 创新调查数据的学术使用
7.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科技进步贡献率与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方法与统计现状
8.1 科技进步贡献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含义及演变
8.1.1 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含义
8.1.2 全要素生产率的含义及演变
8.2 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方法
8.2.1 基于生产率定义的指数法
8.2.2 基于索洛模型的增长核算法
8.2.3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
8.2.4 基于Malmquist指数的数据包络分析法
8.3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和影响因素研究
8.3.1 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
8.3.2 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
8.4 全要素生产率的统计现状
8.4.1 部分国家全要素生产率的统计现状
8.4.2 国际组织TFP的统计现状
8.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九章 专利制度设计及其激励效果研究
9.1 最优专利制度设计理论研究综述
9.1.1 短期静态利益与长期动态利益的权衡
9.1.2 专利私人价值与专利社会价值的权衡
9.1.3 累积型创新框架下不同代际创新者收益的权衡
9.2 专利保护与研发投资激励
9.3 专利公开与技术知识传播
9.3.1 专利公开与专利技术溢出
9.3.2 专利公开制度的历史演变
9.4 专利公开、研发投资激励与专利私人价值
9.4.1 研发投资激励与专利私人价值
9.4.2 专利私人价值与专利维持时间:理论研究综述
9.4.3 专利私人价值与专利维持时间:经验研究综述
9.4.4 专利公开、技术溢出与专利私人价值
9.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创新经济学理论、实证与创新调查是2020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叶静怡。
得书感谢您对《创新经济学理论、实证与创新调查》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