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感觉机制(第2版)

脊髓感觉机制(第2版)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编辑推荐

本书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增加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转化的相关内容。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三篇,第一篇介绍脊髓感觉的基础知识,第二篇作为本专著的主体,介绍针刺感觉、痛觉、脊神经节和脊髓投射神经元等方面新的研究进展,第三篇介绍有关研究的一些方法学及基础研究在临床中的应用。

作者简介

编者吉训明,男,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副院长。主要从事急性脑梗死早期治疗和神经保护研究。专注于缺血预适应脑保护研究、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和静脉窦血栓的临床研究工作。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言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第一章 研究背景

第一节 感觉

第二节 感受器

一、皮肤感受器

二、肌肉感受器

三、关节感受器

四、内脏感受器

五、感受器电位

第三节 神经纤维

一、神经元的形态

二、神经元的结构

三、神经纤维的结构

四、神经纤维的类型

五、神经纤维的功能

六、神经冲动的传播

七、神经纤维的兴奋性

八、神经纤维的电兴奋

第四节 神经元细胞膜的分子构造

一、神经元细胞膜的结构框架由脂质双层构成

二、膜蛋白质可插入脂质双层或与其他膜成分结合

三、神经元细胞膜受体是识别配体并触发跨膜信号活动的膜实体

四、神经元细胞膜离子通道是在脂质双层中形成水性孔道的大分子

五、神经元细胞膜泵是各种类型的ATP酶

六、小结

第五节 神经元细胞膜转运与轴突转运

一、非经蛋白质介导的溶质分子需经脂质双层进出细胞

二、经蛋白质介导的神经元细胞膜转运是神经元修饰自身内外环境的过程

三、轴突转运是神经元大分子和细胞器在神经元内运动和分布的过程

四、小结

第六节 神经元细胞膜的被动特性

一、神经元细胞膜可以等效成由电池、电阻、导体、电容和电流发生器组成的电路

二、神经元细胞膜的被动特性影响神经元的功能活动

三、小结

第七节 非门控性离子通道与静息膜电位

一、膜的总电位能包括Born能、偶极子电位、膜表面电位和跨膜电位

二、神经元细胞膜静息电位主要是由于K+通过K+通道扩散形成的

三、小结

第八节 神经冲动的发生机制

一、动作电位与离子运动

二、离子运动与离子通道

三、离子通道与分子运动

四、小结

第九节 电压门控性离子通道与动作电位

一、形成动作电位的主要载流体是Na+

二、Na+、K+分别通过各自的电压门控Na+、K+通道扩散

三、Na+、K+通道的门控过程决定于通道蛋白质构象的电压依赖性转换

四、小结

第十节 脊神经节

一、背根节细胞

二、后根

三、前根

第十一节 脊髓背角

一、背角构筑的生理学分层

二、背角细胞的生理学分类

三、背角中间神经元

四、背角投射神经元

五、背角神经元的化学递质

六、背角的局部回路

第十二节 脊髓背角中间神经元

一、背角中间神经元的鉴定

二、背角中间神经元的分类

三、背角各层中间神经元的反应特性

四、胶状质中间神经元

五、背角深层中间神经元

六、中间神经元的多重作用

第十三节 脊髓上行投射系统

一、背索

二、脊丘束

三、脊网束

四、脊颈束

第十四节 脊髓下行投射系统

第二章 研究成果

第一节 穴位针刺研究

一、穴位针刺的神经基础

二、穴位针刺的外周机制

三、穴位针刺的中枢机制

四、提高针效的临床措施

第二节 疼痛研究的基础与临床

一、疼痛的生理学

二、疼痛的神经化学

三、疼痛的可塑性与敏感化

第三节 脊髓场电位的起源与变化

一、脊髓场电位的神经生理学

二、脊髓场电位的髓内起源

三、脊髓场电位的神经化学起源

四、脊髓损伤时脊髓场电位的变化

第四节 脊神经节神经元

一、脊神经节神经元的新特性

二、在体脊神经节神经元的反应

三、脊神经节神经元的自发活动

四、脊神经节神经元的动作电位

五、离体脊神经节神经元的反应

第五节 脊髓单投射神经元通路

一、脊孤束(SST)神经元通路

二、背索突触后(DCPS)神经元通路

第六节 脊髓双投射神经元通路

一、脊颈束-背索突触后(SCT-DCPS)神经元通路

二、脊孤束-背索突触后(SST-DCPS)神经元通路

三、脊颈束-脊孤束(SCT-SST)神经元通路

第七节 脊髓神经元兴奋性的调控

一、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对脊髓神经元兴奋性的调控

二、蛋白激酶C对脊髓神经元兴奋性的调控

三、钙离子通道在脊髓神经元兴奋性调控中的作用

四、一氧化氮信号系统对脊髓神经元兴奋性的调控

第三章 研究方法学

第一节 科学思维方法学

一、科学技术的历史动力

二、求索

三、思考

四、验证

五、训练

第二节 电刺激方法学

一、电刺激的基本原理

二、电刺激的物理特性

三、神经制备的生物特性

四、选择性刺激

五、刺激电流扩散

第三节 电记录方法学

一、容积导体内记录

二、诱发电位记录

三、单单位记录

四、计算机辅助的记录

第四节 细胞内记录

一、细胞内记录简史

二、细胞内记录装置

三、细胞内记录过程

四、静息膜电位

五、膜被动特性

六、局部电位

七、突触电位

八、动作电位

九、细胞内染色

十、跨膜离子流

十一、膜片钳记录

第五节 膜片钳记录

一、简史

二、原理与特点

三、一般过程

四、特殊过程

五、四型膜片钳记录的比较

六、膜片钳记录的信息

第六节 技术方法革新

一、神经纤维速度谱测定

二、轴突分叉点位置测定

三、压脚痛阈测定法

四、脊髓膜囊压迫法

五、脊髓磁控机械夹断法

六、脊髓磁控过半夹断法

第七节 数字式仪器的研制

一、数字式压痛仪

二、数字式囊压装置

三、数字式磁控脊髓夹损仪

第八节 光遗传学研究进展及在脊髓研究中的应用

一、光遗传工具发展史

二、光遗传工具中的光敏感蛋白

三、光遗传实验过程及在脊髓研究中的应用

第九节 大鼠急性内脏炎症痛模型的复制

第十节 大鼠脊髓蛛网膜下腔PE-50埋管方法的建立与评价

参考文献

脊髓感觉机制(第2版)是2020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作者吕国蔚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脊髓感觉机制(第2版)》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你可能喜欢
数字骨科学(第2版) 电子书
本书是系统介绍数字骨科技术的专著,反映了数字骨科技术最近几年来的最新进展,代表了目前国际上该领域的最新技术水平。
少见病的麻醉(第2版) 电子书
本书为临床麻醉医师实施“精准麻醉”提供良好的指导与借鉴作用,也有助于推动我国罕少见病的临床研究。
实用外科手术学(第2版) 电子书
一本通俗易懂、简明实用的手术参考书。
郭应禄男科学(第2版) 电子书
一部把现代男科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有机结合,多学科相互渗透、整合交融的男科学学术专著。
临床麻醉难点解析(第2版) 电子书
把临床麻醉工作中最为棘手的一些问题作为切入点,用解剖学、生理学以及病理生理学等基础学科的理论,来分析、解决这些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