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探究我国适婚人口初婚风险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内容简介
在宏观层次上,本书基于我国历年的宏观人口统计数据,运用修正后的婚配性别比法和理论男婴富余比方法,度量我国初婚市场整体的婚姻挤压水平,从而为初婚风险研究提供宏观背景。
在微观层次上,本书首先将初婚风险的个体和家庭影响因素系统性地划分为家庭先赋性因素和后天自致性因素,然后利用2010年与2014年两次中国家庭跟踪调查(ChinaFamilyPanelStudies,CFPS)数据和事件史分析方法刻画它们的影响大小,同时运用相关的婚姻理论来解释背后的作用机制。
作者简介
作者孙炜红,女,人口学博士,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讲师。
研究领域:性别与婚姻家庭、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 从男孩偏好到“光棍”危机
二 从婚姻市场错配到“剩女”现象
三 个人择偶偏好的变迁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问题
二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重点与难点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难点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一 研究思路
二 技术路线
第五节 创新之处
一 研究视角
二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 婚姻市场理论
二 性别角色专业化与交换理论
三 婚姻搜寻理论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原因与后果
二 婚姻挤压的原因与后果
三 初婚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四 对已有文献的评述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 初婚年龄
二 初婚风险
三 适婚人口
四 婚姻市场
五 婚姻挤压
第二节 数据来源与说明
一 宏观数据与说明
二 微观数据与说明
第三节 主要研究假设
一 后天自致性因素对初婚风险的影响
二 家庭先赋性因素对初婚风险的影响
第四节 实证分析方法和模型
一 事件史分析方法
二 Cox比例风险模型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初婚市场中适婚人口的 主要特征
第一节 平均初婚年龄的变化趋势
第二节 初婚概率变动趋势
一 分性别的初婚概率
二 分城乡分性别的初婚概率
第三节 终身结婚期待率变动趋势
一 分性别的终身结婚期待率
二 分城乡分性别的终身结婚期待率
第四节 预期单身寿命变动趋势
一 分性别的预期单身寿命
二 分城乡分性别的预期单身寿命
第五节 未婚人口分布的变化趋势
一 未婚人口年龄与性别状况变化趋势
二 不同受教育水平下中国未婚人口的分布
三 不同职业类型下未婚人口的分布情况
四 未婚人口的地域分布情况
五 未婚人口的城乡分布情况
第六节 大龄未婚人口年龄的界定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初婚市场中适婚人口是否 存在婚姻挤压
第一节 预测基础数据质量说明
第二节 未来人口数据采用队列要素法预测
一 基年分年龄与性别的人口数
二 预测期间的平均预期寿命
三 死亡模式的选择
四 预测期间的生育水平
五 预测期间的出生性别比
第三节 婚姻挤压的测量方法
第四节 适婚人口男女婚姻挤压共存
一 1989~2009年婚配性别比突升突降
二 2011~2030年婚姻挤压度呈逐年上升趋势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适婚人口婚姻挤压水平
一 队列因素视角下测量婚姻挤压
二 理论男婴富余比与婚配性别比水平的分析
三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适婚人口初婚风险影响因素 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初婚风险的影响因素分类
一 后天自致性因素
二 家庭先赋性因素
三 宏观因素
第二节 变量选择
一 因变量
二 微观控制变量和宏观控制变量
第三节 模型设定
第四节 基于2010年CFPS数据的回归结果
一 生存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二 后天自致性因素的影响估计
三 家庭先赋性因素的影响估计
四 宏观因素的影响估计
第五节 基于2014年CFPS数据的回归结果
一 生存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二 后天自致性因素的影响估计
三 家庭先赋性因素的影响估计
四 宏观因素的影响估计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对策建议及 研究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 主要结论
第二节 对策建议
第三节 研究展望
一 研究的局限性
二 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剩男”“剩女”——适婚人口的初婚风险是2022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孙炜红。
得书感谢您对《“剩男”“剩女”——适婚人口的初婚风险》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