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民国传奇校长的治校经历,把脉当下教育之病。
内容简介
本书在广泛搜集史料的基础上,介绍了蒋梦麟、胡适、梅贻琦、张伯苓、竺可桢、任鸿隽、罗家伦、胡先骕这八位民国期间最传奇色彩的大学校长。这些教育大家桃李满天下,他们的人格魅力在治校过程中大放异彩,他们民主治校、自由育人的光辉思想历经时代变迁,在当下依然熠熠生辉。
民国时期的大学经历了从北洋到日本侵华战争的历次政局剧变。老校长们无论在承平还是战争时期都不畏强权,广集良师,大力提倡通才教育,培养出无数英才。尤其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老校长们有的临危不乱,指挥若定,使治下学校弦歌不绝。八位校长中的胡先骕所掌舵的中正大学,更是在临近前线的江西从无到有创建起来,这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也是一个奇迹。
作者简介
作者智效民,中国当代人文学者,1986年调入山西省社会科学院,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研究。代表作有《心理的单间》《胡适和他的朋友们》《八位大学校长》《往事知多少》《思想操练》等。其中《胡适和他的朋友们》被国家图书馆首届文津奖定为“推荐之书”。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自序
“北大功狗”——蒋梦麟
一、早年经历
1.兴趣与理想
2.思考与研究
3.育物与育人
二、教育思想
1.体育与美育
2.教育与和平
3.职业与文化
4.个人与社会
三、主持北大
1.学潮与学风
2.自治与“治自”
3.学术与政治
4.孔子与“鬼子”
5.大学与抗战
民主自由治校——胡适
上篇:在中国公学
一、担任校长之前
二、主张无为而治
三、沟通文理学科
四、抵制“党化教育”
五、树立良好学风
六、重视同等学力
七、提倡体育精神
八、寄语毕业同学
九、争人权,争自由
下篇:在北京大学
一、众望所归
二、在开学典礼上
三、争取学术独立
四、呼唤民主自由
五、不寻常的校庆
结束语
清华的名片——梅贻琦
一、一句名言的来历
二、教授治校的管理模式
三、“吾从众”的民主作风
四、什么是体育精神
五、廉洁奉公 两袖清风
附录:清华大学与通才教育
一、梅贻琦如是说
二、潘光旦如是说
三、冯友兰如是说
中国私立大学的拓荒者——张伯苓
一、“弃武从教”的原因
二、从“严氏家馆”到南开大学
三、经费的来源与使用
四、教师的延聘与培养
五、“允公允能”的教育思想
六、丰富而活跃的校园生活
七、校园被毁,精神还在
八、办学五十年,美名传天下
九、晚景凄凉
浙大保姆——竺可桢
一、蒋介石让他把浙江大学管起来,他提出三个条件
二、还未上任,就把“教授治校”当做主要目标
三、在就职典礼上,严厉批评只“教”不“训”的教育制度
四、为了让学生具有清醒的头脑,他主张实行通才教育
尾声:奋斗十三年,黯然离去
附录:竺可桢论科学精神
科学救国梦——任鸿隽
一、任鸿隽的科学思想与教育主张
二、国立四川大学的艰难诞生
三、任鸿隽的改革措施及其成效
四、任鸿隽的辞职与晚年遭遇
附录:任鸿隽的科学救国梦
一、攻读化学,是为了制造炸弹
二、远渡重洋,探索中国落后原因
三、创办杂志,介绍科学真谛
四、成立学会,共图中国科学发达
五、涉足实业,无功而返
六、大学内外,致力于科学教育
七、主持中基会,资助自然科学研究
八、战争年代,反思科学得失
九、难圆的梦
政治家如何治校——罗家伦
上篇:在清华大学
一、年轻的大学校长
二、上任前的是是非非
三、学术独立与“四化”政策
四、确立教师的主导地位
五、保护清华基金的辞职风波
六、从图书馆看罗家伦的贡献
七、贡献卓著,黯然离去
下篇:在中央大学
一、受命于动乱之际
二、校长的理想与大学的使命
三、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四、抗日战争中的大搬迁
五、重视人格教育,强调特立独行
六、重视基础科学,倡导通才教育
附录:罗家伦的罗曼史——读《罗家伦与张维桢》
不该遗忘的胡先骕
一、毛泽东说“他是中国生物学界的老祖宗”
二、留美归来,慨叹教育危机
三、二次归来,讨论教育问题
四、荣任中正大学首任校长
五、率真可爱的人格风范
六、自由主义的办学理念
七、为保护学生而辞职
八、抨击专才教育,关注教育改造
九、后话
大学之魂:民国老校长是2012年由磨铁图书出版,作者智效民。
得书感谢您对《大学之魂:民国老校长》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