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赐玄圭:玉圭的中国故事

禹赐玄圭:玉圭的中国故事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内容简介

“禹赐玄圭”,大禹治水和夏禹开国神话叙事中最核心的物化符号,是如何在民间和精英叙事中,逐渐从“告功”之器转变为“天命”符瑞、王权等级和身份凭信、品洁德贞等核心象征物的?与之相关的礼东方之“青圭”和测求地中之“土圭”与“斧始初开”创世神话典范又有何等关联?本书以考古出土实物、甲金文字与文献叙事间性互证,梳理了玉圭这一延续了4000多年的玉礼器的源流因革与礼制话语建构背后的王权神授信仰的由来,重现玉圭所讲述的中国故事及其象征的君子风范。

作者简介

唐启翠,文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上海市社科创新基地——中华创世神话研究团队成员,致力于三礼与神话、玉文化研究。出版专著《礼制文明与神话编码——〈礼记〉的文化阐释》、编著《儒家神话》《文学人类学新论》、译著《作为文学的〈利未记〉》等。

章节目录

目 录

引 子 / 001

第一章 禹赐玄圭:创世神话的重演 / 001

一、禹赐玄圭:夏禹开国神话 / 001

二、追踪觅影:大禹治水的时代 / 006

三、开创新纪元:大禹治水神话再检讨 / 008

四、大禹治水是创世神话吗? / 012

第二章 玄圭寻踪:重返夏朝 / 017

一、“玄圭”传奇 / 019

二、玄玉时代的斧钺:玄圭的前世 / 022

三、玄圭之形:文、物与象 / 028

四、再觅大禹玄圭 / 031

第三章 斧始初开:玄圭与创世神话 / 042

一、开天辟地斧 / 042

二、大禹治水与开山斧 / 048

三、斧始初开:从“析神”到“青圭” / 049

第四章 天命符瑞:“禹赐玄圭”的历史演义 / 059

一、禹赐玄圭:从“告功”到“受命” / 059

二、赤乌衔圭与河图洛书:玄圭玉简的再演绎 / 067

三、受命于天:禹赐玄圭与传国玉玺同行 / 077

第五章 执圭以告:天人沟通的圣器 / 083

一、植璧秉圭:祝告礼仪中的玉圭 / 083

二、圭璧以祀:祭礼中的玉圭 / 087

三、祼圭瓒宝:祼礼中的玉圭 / 103

四、圭碑石函:另一种玄圭神话与祖灵崇拜 / 119

第六章 析圭而爵:禹赐玄圭的人间搬演 / 129

一、析圭而爵:赐命之礼与命圭 / 129

二、反入堇圭:执圭朝觐之礼 / 139

三、圭笏之执:书思对命与圭命 / 141

四、生死存亡:执圭之仪 / 145

五、朱庐执刲:印章上的文化密码 / 151

第七章 神秘土圭:测天量地的玉圭金臬 / 154

一、土圭测土正景以求“地中”:建国首务 / 155

二、登封测景台:“千古中传”的圭表 / 162

三、两汉考古出土的圭表:微缩便携版 / 171

四、槷影圭画:土圭寻踪 / 175

五、土圭、执中与执圭:“地中”与创世神话 / 182

六、建极绥猷与允执厥中:太和殿的“创世”重演 / 185

七、世界之轴:土圭命名编码的跨文化通释 / 188

第八章 如圭如璋:玉圭与君子风范 / 204

一、圭璋特达:德才卓绝之喻 / 206

二、圭角岸然与圭角不露:两种君子 / 208

三、白圭之玷:有缺陷的完美 / 214

四、三复白圭:慎于言行之喻 / 215

五、筚门圭窬:贫贱不移之喻 / 216

禹赐玄圭:玉圭的中国故事是2020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唐启翠。

得书感谢您对《禹赐玄圭:玉圭的中国故事》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古代希腊文明 电子书
  《古代希腊文明》一书,概述了古代希腊从克里特-迈锡尼文明到托勒密王国灭亡止的历史,内容包括爱琴文明、黑暗时代、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希腊化时代、古代希腊文化等,展现了光辉灿烂的古希腊文明。
古代埃及文明 电子书
全面介绍古代埃及文明,记录古代埃及文明的发展历程。
厦门饮食文化 电子书
厦门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闽菜”的重要代表,以闽南风味为主,台湾、东南亚风味为辅,以清鲜、淡爽、鲜嫩和善用甜辣为主要特色。厦门菜以烹制各种海鲜菜肴见长,又兼具了传统小吃名点、素菜、药膳等特色“招牌”,饮誉海内外。《厦门饮食文化》内容包括厦门传统菜谱和美味佳肴、风味小吃和特色茶配、名厨名店与市井美食、加工食品与茶酒饮料、家常食粮和节庆食俗等部分,力求全面、系统地反映厦门饮食文化悠久的历史和发展,挖掘
山海经(百绘卷) 电子书
130幅原创绝美板绘,重现《山海经》中的神奇世界。
本土化.京师影视学术书系;京师影视学派系列丛书 电子书
本书围绕中国影视文化“本土化”这一核心命题,以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中国影视文化发展演进过程、现状与未来趋势,从宏观层面明确了中国电视的角色与责任,并具体地对中国影视中的综艺、电视剧、电影、影视产业和影视教育和学科,进行了深入研究。本书不仅对电影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和思考,还对中国影视理论和学科建设进行了剖析与前瞻。本书对于理解中国影视文化自觉建构,对于中国影视文化软实力建构以及在媒介融合环境下影视文化的转型,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