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964年普利策非虚构类图书奖,探究“反智”问题的里程碑,批判性历史著作的典范。
内容简介
本书为“反智”所下的定义和所做的解析为后世的相关讨论和研究奠定了基础。作者批判反智,但并不视其为毫无价值的肤浅之物,一味加以轻视。他带着对美国社会的关怀与忧虑,以怀疑和探究的精神,试图从“反智”现象的背后挖掘出问题的根源。
在本书中,霍夫施塔特以“反智”为切入口,综述美国的政治、宗教、社会、文化和商业历史,或回顾学者政客的唇枪舌剑,或罗列扎实可信的数据材料,在严肃批评中信手夹入三五行诙谐的掌故,于紧凑叙述后顺带跟上一两句辛辣的讽刺;须微观时,则描摹政坛商界之怪状,须宏观时,则鞭辟信仰思想之腠理。这本书流传数十年,不啻为介绍美国反智传统的经典之作,更是呈现出一副鲜为人知、入木三分的美利坚面孔。
作者简介
作者理查德·霍夫施塔特(1916—1970),美国历史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20世纪中期美国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主要作品有《美国政治传统及其缔造者》《改革时代》《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及《美国政治中的偏执风格》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理想国译丛序
理想国译丛主编
导读 反智的炼成
序言
第一部分 绪论
第一章 我们时代的反智现象
一 知识分子的危机
二 反智的定义
三 反智案例
四 释疑
第二章 智识不受欢迎
一 何谓知识分子?
二 虔敬与玩兴
三 专家的崛起
四 麦卡锡对知识分子的追剿
五 反智的定义
第二部分 感性的信仰方式
第三章 福音运动的冲击
一 狂热信仰的来源与发展
二 17世纪殖民地的智识盛况
三 18世纪的大觉醒运动
四 保守派的反击
五 奋兴派的扩张
第四章 福音主义与奋兴派
一 牧师职责与意义的转变
二 福音运动的高峰
三 长老会的芬尼福音派
四 卫理公会的转向
五 浸信会的革新
六 布道家穆迪
七 布道家森戴
第五章 对现代性的反抗
一 现代主义的挑战
二 达尔文进化论与斯科普斯案
三 宗教基要主义与政治极右翼
四 关于美国天主教的一些讨论
第三部分 民主政治
第六章 绅士的没落
一 对杰斐逊的攻击
二 《自由之钥》:批判智识与财产阶级的垄断
三 从亚当斯到杰克逊:第一场反智运动的诞生
四 辉格党向民粹屈服
五 官位标准的改变
第七章 改革者的命运
一 内涵优雅的改革者
二 公务员改革的障碍
三 改革者被批“女性化”
四 牛仔总统老罗斯福
第八章 专家的兴起
一 “进步时代”的来临
二 威斯康星构想
三 学术与社会的结合
四 新政与专家地位的顶峰
五 从史蒂文森到肯尼迪
第四部分 社会文化
第九章 商业与智识
一 商人与知识分子的敌对
二 对科技与进步的崇拜
三 奖掖文化的商人
四 经济优先时代的来临
第十章 白手起家与励志型信仰的出现
一 反博雅教育
二 大企业兴起之后
三 宗教沦为世俗的工具
第十一章 其他领域的智识无用论
一 传统农民的实用主义心态
二 设置农业大学的阻力
三 劳工运动与知识分子的疏离
四 社会党的反智
五 共产党与知识分子
第五部分 民主社会与教育
第十二章 学校与老师
一 “教育是我们所能从事的最重要之事”
二 美国公立教育的失败
三 学校是公民的培训所
四 被同情却不被尊敬的老师
五 缺乏男子气概的老师
第十三章 适应生活的高中教育
一 中学教育普及化后的问题
二 智识派的教育理念
三 新式教育理念与《中学教育的基本原则》
四 教育的民主与精英之争
五 智识无用论
六 实验心理学的误用
七 资优生被漠视
八 教育改革的保守本质
第十四章 儿童与他们将面对的世界
一 杜威的教育哲学
二 用教育重新建构社会
三 儿童的自然与神圣天性
四 “成长”被无限上纲
五 教育如何实践民主与其挑战
六 杜威思想的乌托邦色彩
第六部分 结论
第十五章 知识分子:与社会疏离或被同化
一 知识分子与主流的“和解”
二 对“同化”的反抗
三 19世纪的巨头文化
四 精英文化与民主意识的冲突
五 大萧条与二战带来的改变
六 知识分子的悲剧性困境
七 朴素决绝的孤立
八 知识与权力
九 不可归类的风格
致谢
理想国译丛
美国的反智传统是2021年由理想国出版,作者[美] 理查德·霍夫施塔特。
得书感谢您对《美国的反智传统》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