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杂吧地:天桥的记忆与诠释

老北京杂吧地:天桥的记忆与诠释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老北京天桥文化生态的深入思考与研究。

内容简介

《老北京杂吧地》的研究对象是老北京天桥的文化生态,作者对这一“杂吧地”独特的民俗与文化进行了十多年的走访调查,积累了第一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参考前人的学术成果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研究。

作者访问的对象不局限于曾亲身在天桥撂摊卖艺的老人,还包括当年的观众、老天桥艺人的后人或传人,以及一些有心的资料收集者和研究者。这些资料经过作者整理,不仅有研究价值,而且通俗易读,活现其时的“杂吧地”风貌。

在开篇的“绪论”中,作者简单回顾了“北京”和“天桥”不同时期的历史风貌,以及不同时期的研究者对天桥的阐释及其理念与方法,然后提出了自己研究天桥的独特思路——“眼睛向上看”、“平视”。“上编 养穷人:口述的天桥”是十四个人的口述内容, “下编 杂吧地:学术写作中的天桥”是《老北京杂吧地》的核心,作者详细地描述了其访谈调查的心路历程,接着就提出了其精彩的理论——将天桥象征性地比拟为北京的“下体”,从而提出了颇有启发性的“城市生理学”的概念。

作者阐释了这块穷途没落的“下体”所在是如何形成的及其文化特质,并分析了天桥人群的来源与构成以及由此产生的价值认同。进一步,作者通过对相声这一产生于天桥的曲艺形式的追索,建立了旗人——八角鼓——天桥撂地相声的联系,推导出老天桥及其滋生的草根艺术被“污名化”的过程,以及一种由旗人开创的闲适文化灭亡的事实。

作者简介

作者岳永逸,1972年生,四川剑阁人。法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著作有《空间、自我与社会:天桥街头艺人的生成与系谱》(2009),及论文《村落生活中的庙会传说》等若干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绪论 你说的与我写的:杂吧地天桥的叙事

一、北京城:大写的“凸”字

二、作为北京象征与焦点的天桥

三、新瓶陈酒:“人民首都”的天桥

四、养穷人:对话交流中的天桥

五、想象杂吧地:我写的天桥

六、俯仰易位:杂吧地天桥的北京

上编 养穷人:口述的天桥

一、落到天桥,你就不值钱了 ——李长荣访谈录

二、在我看来,这是自然的事情 ——玉庆文访谈录

三、茶馆的老东老伙 ——冯建华访谈录

四、天桥的艺人都是混饭吃 ——刘景岚访谈录

五、我就不说朱元璋,我就说范聃老祖 ——王学智访谈录

六、天桥这地方,真养穷人 ——朱国良访谈录

七、其实,学艺也不需要什么文化 ——朱有成访谈录

八、我就觉得天桥有意思 ——崔金生访谈录

九、我在天桥撂地,受双重压迫 ——金业勤访谈录

十、拜师拨眼,家传还是要投师 ——朱赤访谈录

十一、除了艺术之外,我什么都不爱动脑子 ——李嘉康访谈录

十二、同盟、联盟与口盟 ——杜三宝访谈录

十三、现在说这些有用吗? ——关学曾访谈录

十四、摔跤,一举一动都是文化 ——马贵宝访谈录

下编 杂吧地:学术写作中的天桥

一、牵着鼻子走:无定法的田野 ——天桥田野调查的回顾

二、城市生理学与杂吧地的“下体”特征 ——以近代北京天桥为例

三、老天桥艺人的来源、认同与译写

四、生活、政治、商品及艺术:草根相声的知识考古

附录

后记

老北京杂吧地:天桥的记忆与诠释是2011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作者岳永逸。

得书感谢您对《老北京杂吧地:天桥的记忆与诠释》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重释蔡元培与北大:记忆史的视角 电子书
以抽丝剥茧的方式呈现北大校长蔡元培形象的动态变化过程。
福林记忆 电子书
本书分7辑。“筑梦福林”倾吐作者伴随着福林传统村落保护之卓有成效的心路历程,乡镇基层干部的劳碌辛苦也尽在其中。“古村探幽”介绍福林村概况,讲述“五古”的来龙去脉。“弘一因缘”梳理弘一法师驻锡福林的活动情形,对“缘断福林”提出个人见解。“史海钩沉”主要就新发现的史料做探究读解。“遗址摭拾”对废弃、泯没的公共设施和古民居寻根追踪。“乡建絮语”是对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言献策。“龙湖采璞”是
记忆与传承:消失于古村落记忆里的故事 电子书
小小一本书,带你踏上寻根之旅,走近那些渐行渐远的民居村落,走近那永不消逝的乡愁记忆。
燕地古城考 电子书
燕地大体指今北京、天津及河北北部、辽宁西南部地区。本书以《汉书?地理志》为准,就此一地区所置134座郡(王国都)县(侯国)城的地理方位、形制布局、初始风貌及沿革变迁等予以考述,对已有的研究成果加以补充,对仍存争议的问题加以推考,对古今皆无考者亦谈出自己的看法。本书所考述古城达200余座。其内容以汉代为主,上溯至秦以前,下限一般截至南北朝。史料详实可靠,立论扎实沉稳,有创意而合于历史实际。
厦门闾里记忆 电子书
追溯厦门城市历史、人文发展轨迹,追寻厦门与台湾数百年亲情,探寻掩藏民间之闽南文化、历史遗存、亲历、亲访、亲见,多为资料外之新发现。记述厦门港城、古街、闾巷、古村、古寨、古厝、古桥、古亭的历史掌故逸事。